兒少心理健康響警鐘 憂鬱症診斷人數暴增

4月23日是「世界嬰兒兒童青少年精神衛生日」,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今天首度發佈兒少心理健康調查結果。(王家瑜攝)

兒童心理健康亟需重視。國內最新調查發現,近年憂鬱症是兒心科門診增加最多的類型,且患者經常出現自傷行爲。國衛院團隊也發現,國內中小學生自傷風險與網路使用問題高度相關,其中性私密影像外流是自傷最嚴重的危險因子,是一般孩子5倍。

4月23日是「世界嬰兒兒童青少年精神衛生日」,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首度發佈兒少心理健康調查結果,由100位兒童心智科醫師填答,其中56%表示憂鬱症是近年門診中「增加最多」的診斷類型,並指出憂鬱症和焦慮症在國高中階段最爲常見,且隨着年齡增長,伴隨更高的自我傷害風險,在高中時期達到高峰。

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林健禾指出,兒少憂鬱症和成人的表現不盡相同,他們不會和醫師說「我生病了」,而是以易怒、頭痛或腹痛、不想上學等方式表現,甚至不願意表達出來而出現自傷行爲。

另外,國衛院2022年針對全臺10到18歲青少年的大型行爲調查發現,中小學生自傷風險和網路使用問題高度相關。國衛院羣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級主治醫師林煜軒說明,透過青少年填寫自傷行爲評估發現,性私密影像外流是最嚴重的自傷危險因子,且和網路霸凌經常交織發生,而網路霸凌又和真實世界的霸凌高度重疊。

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王仁邦觀察到,近年兒少精神問題不僅是傳統的ADHD和自閉症光譜疾患,憂鬱症診斷越來越多,且發生年齡越來越小,過去認爲國中是好發族羣,但根據他臨牀觀察及相關文獻顯示,現在小學中、高年級就進入危險族羣。

王仁邦指出,青少年個案往往需要更多時間來診療,可能請小朋友先講一次,接着家長講一次,最後找兩人一起說明診療方案,每次通常需要40到50分鐘。他直言,目前政府補助3次心理諮商,每次最高1600元,但若是進入醫療診察階段,耗時長且更復雜,健保給付卻不到千元,希望資源能串聯併合理調整。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1925或張老師專線:1980。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保護被害人隱私,避免二度傷害。拒絕兒虐,請撥打110、113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尊重身體自主權,遇到性騷擾勇於制止、勇敢說不,請撥打110、113

性侵害就是犯罪,請撥打110、113

現代婦女基金會 性侵害防治服務專線02-7728-5098分機7

婦女救援基金會 02-2555-8595

勵馨基金會諮詢專線 02-8911-5595/性騷擾專線04-2223-9595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勇於求助,遠離網路霸凌!檢舉網路霸凌iWIN熱線:02-2577-5118、教育部反霸凌投訴專線: 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