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虐5年增2成 多數發生在家中
衛福部統計,嬰幼兒受虐比率5年成長至1.2倍,增加2成,受虐案9成發生在家中。圖爲民衆手持標語「虐童零容忍」。(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每年約2~3千名嬰幼兒受虐,衛福部統計,即便面臨少子化,嬰幼兒受虐比率仍不斷增加,5年成長至1.2倍,增加2成,受虐案9成發生在家中,其中有8成施虐者爲父母。專家建議,家長可以遵循「停看聽」,應對育兒面臨的壓力時刻。
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說明,2020至2024年間,嬰幼兒受虐比率從千分之2.26,升至千分之2.65,5年成長至1.2倍。分析2024年2425例確定受虐案件,有93%發生在家庭內,7%發生在家外幼托照顧場域;家內受虐案中,84%施虐者爲父母。
受虐類型部分,以身體不當對待49%、疏忽照顧44%爲多,其餘8%包括言語暴力、性暴力等。嬰幼兒不當對待,大多發生在家長照顧管教期間,可能因孩子哭鬧打巴掌、搖晃嬰兒,或將孩子獨自留在家、忽略孩子營養健康狀態。
張秀鴛說,嬰幼兒受虐原因,以生活規範、作息、飲食問題佔52%最高,家長最大難題包括幼兒飲食、如廁、哭鬧問題;其次爲嬰幼兒哭鬧18%、獨留及教養知能不足15%,以及家長衝突波及、家長精神問題、藥癮、酒癮,及家庭照顧壓力引發的不當對待。
臺灣適性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楊珮璉表示,育兒過程會經歷不斷嘗試、失敗,父母應理解哭泣是幼兒正常溝通方式,並建立寶寶規律生活作息,如按時餵奶、活動、睡覺,增加孩子安全感;父母則應適時表達情緒,不用一個人扛下照顧責任,適時向家人尋求協助、共同照顧。
楊珮璉指出,面對育兒抓狂問題,家長可以嘗試「停看聽」原則,停止自責、看見孩子需求與發展、聽取正向建議與支持,讓育兒更正向健康。
柚子小兒科診所院長陳木榮建議,家長應從認識孩子做起,嘗試理解哭鬧行爲背後的需求,學習實踐相關育兒親職及情緒管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