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裡的動物園》科普音樂會圓滿落幕:藝術與科學碰撞的奇妙之旅
中國日報8月18日(記者 李夢涵)8月17日下午,中國科學技術館報告廳座無虛席,《耳朵裡的動物園》科普音樂會在這裡精彩上演。本場音樂會延續"藝術+科學"的跨界理念,觀衆不僅欣賞到高水準的音樂表演,更體驗了一場科學與藝術交融的奇妙旅程。
音樂會由北京市科協聯合中國科技館、北京廣播電視臺共同舉辦,由北京廣播電視臺主持人段玉龍擔任主持,國家動物博物館館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張勁碩研究員擔任科學解說嘉賓,少兒樂團與管弦樂團聯袂演奏,以"從音符到自然:聖桑《動物狂歡節》的科學解碼"爲主題,爲觀衆呈現了一場沉浸式的視聽科普盛宴。
以法國作曲家聖桑的《動物狂歡節》組曲爲核心,音樂會通過序曲、《公雞和母雞》《烏龜》《大象》《天鵝》《杜鵑》等11個樂章,展現"聲音中的動物行爲學"。張勁碩館長以生動的語言揭示旋律背後的科學奧秘,現場同步播放由AI生成的動物行爲科普視頻,實現"聽覺+視覺+認知"的多維體驗。
當《獅王進行曲》雄渾的旋律響起時,大屏幕上同步呈現AI生成的獅子狩獵場景。張勁碩館長解釋道:"音樂往往能反映動物的行爲特徵,也與人類對自然的認知息息相關。在西方文化中,獅子象徵權力與高貴,獅吼聲波可傳播5至8公里,是獅子宣示領地的重要方式。"
在《大象》和《袋鼠》的演奏中,旋律由舒緩漸趨歡快。張勁碩館長介紹,低沉的音調模擬了大象漫步的姿態,並重點講解了大象利用低於20Hz的次聲波進行遠距離交流的特性,而這種頻率人類無法直接聽到。他還提到:"袋鼠是著名的跳躍高手,自然界中類似的動物還有兔子、青蛙,以及國家動物博物館裡的跳鼠。"
歡快的交響曲《驢》結束後,張館長向觀衆科普了一個冷知識:"目前非洲野驢僅存於索馬里,全球數量僅100多頭,比大熊貓還要稀少。"而在《杜鵑》演奏後,觀衆們驚訝得知,夏天在北京繁殖的四聲杜鵑,竟能在8月初飛越30多個國家,最終抵達非洲南部。
此外,音樂會還通過《公雞與母雞》的鋼琴跳音還原禽類求偶的節奏律動,以《天鵝》的大提琴滑奏展現鳥類流體動力學的優雅姿態等精彩節目。互動環節中,小朋友們踊躍提問:"烏龜怎麼分辨公母?""最大的大象有多大?",現場氣氛熱烈。
演出結束後,許多觀衆仍意猶未盡,紛紛在中國科技館特設的打卡區拍照留念。據悉,本次音樂會通過中國科學技術館全媒體平臺進行了直播。相關負責人表示,《耳朵裡的動物園》科普音樂會的成功舉辦,緊扣國家科普能力建設要求,以藝術與科學融合的創新形式,豐富了科學文化協同發展的實踐路徑,進一步推動了多元主體協同的科普格局構建。
中國科學技術館將持續推出系列科學文化精品項目,包括沉浸式科普遊園劇《文明的燭火》、系列微紀錄片《好奇新疆》以及科學家訪談節目《北辰對話》等優質內容。這些項目將通過創新的表現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爲公衆打造科學與人文交融的視聽盛宴,讓公衆在藝術享受中感受科技魅力,在文化浸潤中領悟科學精神。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