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隻創新藥股跌超一成,政策加持難掩業績隱憂

今日港股創新藥板塊集體走弱,恆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收跌0.84%,多隻龍頭個股大幅下挫。其中,和黃醫藥(00013.HK)盤中一度跌近16%,再鼎醫藥(09688.HK)與凱萊英(06821.HK)跌幅均超過10%,百濟神州(06160.HK)等個股也同步走低。

業內認爲,創新藥板塊出現回調趨勢,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響:一是部分龍頭企業中報業績不及預期,和黃醫藥雖因資產出售錄得利潤增長,但主營業務收入下滑且研發投入縮減;再鼎醫藥核心產品收入出現同比下降。二是板塊前期累計漲幅較大,部分資金選擇獲利了結。三是海外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的情緒擾動,雖然實際影響有限,但仍對市場心理造成衝擊。

創新藥板塊回調

8月8日,港股創新藥概念板塊延續跌勢。恆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下跌0.84%。其中,和黃醫藥跌近16%,再鼎醫藥、凱萊英跌超10%,百濟神州跌超6%,樂普生物-B(02157.HK)、恆瑞醫藥(01276.HK)跌近3%。

創新藥板塊近期呈現持續調整態勢。恆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自7月30日觸及4132點的階段高點後,恆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便開啓震盪下行通道。截至最新交易日,該指數已回落至3820點,較高點累計下跌7.5%,市值蒸發顯著。不少個股顯著下跌。wind數據顯示,近五個交易日個股跌幅居前的有和黃醫藥、藥明生物(02269.HK)、再鼎醫藥,分別下跌13.77%、6.35%、5.88%。

行情亦傳導至A股,部分個股股價亦大幅下挫。凱萊英(002821.SZ)今日報收97.9元/股,下跌8.68%,益方生物-U(688382.SH)今日報收39.8元/股,下跌5.37%。

此次回調與前期強勢表現形成鮮明對比。近一年來,創新藥近期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Wind數據顯示,恆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自2024年4月19日觸及階段性低點(1524點)後一路攀升,7月30日最高觸及4132點,漲幅超150%;萬得創新藥指數(866493.WI)從4月9日的階段性低點2628點開始震盪上行,7月30日一度衝高至4004.93點,區間漲幅超50%。

受到哪些因素影響?

港股創新藥板塊近期顯著回調,背後是業績不及預期與短期獲利回吐的雙重壓力。

記者注意到,領跌個股普遍存在業績不及預期的現象。

8月7日晚,和黃醫藥發佈2025年中期業績,收入總額2.78億美元,同比減少9.16%;淨利潤4.55億美元,同比增加1663.32%。但利潤增長,主要受惠於期內完成以45億元人民幣現金代價出售上海和黃藥業50%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和黃醫藥研發開支減少了24.4%至7200萬美元,其中在中國以外的研發投資腰斬,這一信號引發市場對其創新能力的擔憂。

同日,再鼎醫藥發佈中期業績報告,期內總收入約2.16億美元,同比增長15.35%;淨虧損8916.5萬美元,同比收窄33.33%。其中,再鼎醫藥旗下重要產品則樂,2025年第二季度產品收入淨額爲4100萬美元,同比下滑8.89%。

“上述兩家公司的業績雖然都有改善跡象,但是弱於行業預期。”一位醫藥研究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市場情緒存在一定傳導,因此港股創新藥板塊整體走弱。

已有機構調低對部分公司的業績預期。瑞銀在近期披露的報告中指出,和黃醫藥的中期收入、淨利潤均低於預期,下調公司2025年至2027年收入預測,其H股目標價由37.7港元/股下調至36.9港元/股。

除業績因素外,板塊前期過快上漲也帶來了調整壓力。Wind數據顯示,7月2日至29日期間,恆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累計漲幅達30.26%,積累了較大的獲利回吐壓力。

交銀施羅德基金認爲,近日"器械漲、創新藥跌"的格局,在於短期的交易性調整。在醫藥板塊整體仍具配置價值的背景下,資金並未大規模撤離,而是選擇擴散至醫療器械板塊。

從消息面上看,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美國對進口藥品徵收的關稅最終可能達到250%。特朗普表示,首先將對進口藥品徵收“小額關稅”,並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裡提高稅率到150%,之後升至250%。他表示,希望藥品“能在我們國家生產”。

上述醫藥行業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項對創新藥領域實際影響可能不大,國內許多創新藥企目前出海並非直接銷售藥品,採用的是BD交易,即收取首付款、里程碑金。不過,雖然實際影響有限,但仍對市場心理造成衝擊。

展望後市,機構對創新藥板塊仍持樂觀態度。

“政策舒緩對創新藥及醫療服務行業龍頭有利。”中泰國際分析師施佳麗認爲,近期將有多類政策利好,例如,政府將增設創新藥目錄並支持醫保數據用於創新藥研發,政府有望建立“新上市藥品首發價格機制”,藥品集採降價有望趨向溫和等。

“創新藥的核心驅動邏輯——國內政策紅利釋放與全球化突破帶來的巨大成長空間,長期內並不會發生顯著改變,短期波動或爲佈局提供良機。”交銀施羅德基金表示,看好創新藥板塊的表現。創新藥的全球化進程正在加速,通過積極的BD,帶來可觀的收入增厚,驅動“海外估值+盈利”的雙擊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