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舉措整治市場亂象 遏制未成年醫美歪風
中國商報(記者 馬嘉)高考結束後的暑假,本應是青春綻放的季節,卻成了某些醫美機構眼中“收割”未成年人的“黃金檔”。未成年的諮詢者、激增三成的手術量、精心炮製的“幼態審美”話術……一場裹挾着商業利益與畸形審美的“低齡整形熱”正悄然蔓延,背後蘊藏着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系統性風險。
虛假營銷正讓越來越多的花季少年陷入“美麗陷阱”。“早做早變美”“抗早衰”……這些看似誘人的承諾,實則是精準投餵給未成年人的“精神鴉片”。他們將“顏值即正義”的扭曲價值觀通過社交媒體反覆灌輸,將“網紅臉”塑造成唯一標準,刻意放大青少年的容貌焦慮。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機構推出“暑你最美”等定向促銷活動,利用學生間的攀比心理,甚至誘導“拼單”消費。
低齡整形絕非“錦上添花”,醫學專家早已敲響警鐘:18歲以下未成年人面部骨骼、肌肉發育尚未完成。隆鼻假體抑制鼻骨生長、瘦臉針干擾顳肌骨骼發育、熱瑪吉損傷肌膚深層組織……這些案例絕非危言聳聽,而是臨牀上屢見不鮮的慘痛教訓。
然而,比生理傷害更隱蔽、更深遠的是心理創傷。當孩子被灌輸“不夠美就不值得被愛”“完美容貌才能成功”的偏執觀念後,極易誘發進食障礙、體象障礙(BDD)、嚴重自卑甚至厭世情緒。這種以犧牲健康與自然成長爲代價的“美麗”,爲青春年華埋下不可逆的身心隱患。
儘管法規明令禁止向未成年人推介非治療性醫美項目,要求監護人全程陪同,但現實執行過程中漏洞百出。部分機構爲利益鋌而走險,協助篡改年齡、僞造文件。更嚴峻的是,在監管的“灰色地帶”,社交平臺上充斥着大量未標註的“軟性廣告”,博主以“分享變美心得”之名,行誘導消費之實。平臺缺乏有效的年齡識別與內容分級機制,使得針對未成年人的精準營銷得以大行其道。
遏制未成年醫美這股歪風,需多方亮劍、重拳出擊。監管利劍必須“出鞘見血”,建立“醫美機構信用檔案”,對違規接納未成年人、協助造假的機構實施行業禁入;將營銷鏈條上的廣告主、平臺、KOL等均納入責任主體,探索“鏈條共責”機制。
平臺責任不容“虛置”。對以未成年人爲目標的線上醫美廣告和內容,平臺必須承擔主審責任,運用技術手段強制設置“未成年人不可見”屏障,並對“手術對比”等敏感內容強制標註風險警示。
教育引導需正本清源。我們需要將多元審美觀、身體自愛、心理健康融入學校課程,幫助未成年人抵禦單一審美的“霸凌”,建立基於內在品質的自信。要破除“顏值決定論”,讓孩子們明白,人生的價值遠非一副皮囊所能定義。
家長是守護孩子的堅強後盾。應警惕被商業宣傳洗腦,不能將功利化的審美強加於子女,更不應將“整容”當作獎勵。真正的愛,是接納孩子的獨一無二,引導他們欣賞自身的特點,培養抵禦外界不良影響的內在力量。
青春的本質是自然生長的力量與內在品格的豐盈。當社會能摒棄單一審美標準,當更多人學會欣賞孩子的本真模樣,當醫美機構堅守底線,我們的青少年才能在最該專注成長的年紀遠離容貌焦慮的困擾,收穫比外表更持久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