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整合“小作文”又出新版本? 市場情緒助推硅料價格不斷上漲|“反內卷”進行時
財聯社8月15日訊(記者 劉夢然)光伏是本輪“反內卷”核心行業,而多晶硅作爲產業鏈最上游,受到關注更甚。自今年5月份市場首次傳出頭部硅料廠以“收儲”方式聯合推動產能整合後,財聯社記者幾經驗證,該消息屬實,但實際推進進展受各方面因素影響,目前仍未有最終定論。
而圍繞硅料整合進展的消息,尤其受到關注。今日,市場流傳一份聊天截圖,其中內容爲“傳:多晶硅企業9月開始月度產出限制10萬噸,限制銷售10萬噸,超產或超銷將會重罰,另26年全年產能將控制在200萬噸以內,各家均已簽字達成一致。”
同期流出的另一份聊天截圖內容更加簡單粗暴:“傳:平臺公司落地,多晶硅暫定價7萬。”更早之前亦有消息稱,“多晶硅按能耗水平分三級管理,一級能耗不限產,二級能耗限產,三級能耗停產。全部不得低於成本價銷售,專人巡查。”
對此相關信息,財聯社記者向多家硅料企業求證。某頭部硅料人士迴應稱,目前沒有更多信息透露,並稱“不信謠,不傳謠,一切以官方信息爲準。”
近兩年,光伏行業整體處於週期底部,產業鏈於2023年四季度陷入普遍虧損,而多晶硅的虧損則從2024年二季度開始,價格持續下行,並不斷逼近成本線。
業內分析認爲,硅料價格波動,對硅料廠商是否參與整合態度有重要影響。在今年5月流傳的最初方案中,計劃由硅料行業排名前六的廠商來收購剩餘所有硅料產能,六家頭部企業包括通威股份(600438.SH)、協鑫科技(03800.HK)、新特能源(01799.HK)、大全能源(688303.SH)、東方希望和亞洲硅業;其餘硅業企業數量衆多但佔據總和市場份額較小。
在供需關係未發生明顯改變的情況下,今年7月,在“反內卷”行情的帶動下,硅料價格持續走高。6月下旬,n型復投料成交均價爲3.44萬元/噸,但到本週(8月13日),n型復投料成交均價已經漲至4.74萬元/噸,區間漲幅近37.8%。
期貨方面,自7月2日多晶硅期貨主力合約迎來漲停後,價格一路高走並數次刷新其上市以來的歷史新高。此後,價格雖有波動,但總體處於高位區間。8月15日,多晶硅期貨震盪上行,午後擴大漲幅,主力2511合約上漲4.50%,收盤價爲52740元/噸。
有業內人士對財聯社記者稱,對於併購重組計劃,被收購企業多願配合,漲價則跟漲,收購則接受,儘管訴求各異,均認同“停止內耗”的原則。但在硅料價格波動上漲,且漲價預期漸濃,已有硅料企業提出從“被收購方”轉向“收購方”。
從產業鏈角度看,硅料價格持續上漲動力十分有限。據硅業分會統計,8月份國內多晶硅產量預計在12.5萬噸,9月份部分復產產線繼續放量,國內產量或將繼續增至14萬噸左右,而同期硅片產出基本持穩,多晶硅庫存將在高位基礎上累增超過5萬噸。
硅業分會分析提到,市場供需失衡的困局再次加碼。爲緩解供需壓力,部分硅料企業正計劃協同限產,若限產落實到位,9月份產出有望環比持平,供需壓力暫緩。
上述業內人士分析稱,當前價格上漲更多是市場情緒推動,期貨市場尤爲明顯。需警惕價格上漲需與下游承受力匹配。下游企業的底線是“硅料價格回到成本線即可”,若無基本面支撐(如庫存仍高),過度漲價會導致下游虧損、需求萎縮。
他提供的數據認爲,組件企業若以4.5萬/噸(對應價格)採購硅料,測算成本後發現售價高於市場接受度,便會停止採購。因此,行業需先達成“全鏈條不虧”的平衡:通過降量保價,每環節以銷定產、去庫存,形成良性循環,這需要長期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