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討|新能源“反內卷”顯效:硅料碳酸鋰齊漲,車企叫停價格戰

在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關鍵轉折點上,“反內卷”政策正成爲重塑行業生態的重要力量。7月1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此前,整治內卷式競爭成爲全國兩會的熱點議題,並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隨着中央層面持續強化對低價無序競爭的整治,光伏、鋰電和新能源車三大領域已初步顯現盈利修復跡象。

近期,碳酸鋰市場持續回暖,價格重返7萬元/噸。A股市場多隻鋰礦概念股陸續發佈上半年業績預告,普遍預喜,天齊鋰業、威領股份實現扭虧爲盈;新能源汽車方面已有車企緊急“叫停”價格戰啓用新購車政策。

新能源領域“反內卷”已初見成效,下一步怎麼走?

回顧困局:內卷式競爭的代價與危機

中國新能源產業在過去幾年的狂飆突進中,逐漸陷入了“內卷式競爭”的泥潭。這種以價格戰爲主要表現形式的惡性競爭,不僅侵蝕了企業利潤空間,更嚴重威脅着整個產業的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

在光伏領域,根據PV infolink數據,2023年硅料價格大幅下滑超70%,並傳導至硅片、電池片、組件等環節,導致整個光伏行業的利潤大幅下降。2024年前三季度,121家上市光伏企業中,有39家淨利潤虧損,行業整體陷入盈利低谷,價格戰導致企業普遍“增收不增利”。

鋰電行業同樣面臨嚴峻挑戰。隨着產能快速擴張,行業供需關係失衡,各環節單位盈利跌至歷史底部。2024年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價格低於4萬元/噸,部分低端產品下探至3萬元/噸,加工費和價格均觸底。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已從2020年的140Wh/kg提升至2025年的165Wh/kg,但價格卻下降了40%,導致企業陷入“技術升級但利潤下滑”的怪圈。

新能源車市場雖然保持高速增長,乘聯會預測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維持在1573萬臺的水平,同比大幅增長29%。但是,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汽車製造業的利潤率水平從2017年的7.8%,一路降至2023年的5.0%;2024年前11個月的利潤率水平進一步降至4.4%。價格戰導致車企普遍採取“以價換量”策略。

政策發力:反內卷組合拳初見成效

行業困局已引起中央高度關注。自2024年下半年開始,國家層面打出了一套強有力的"反內卷"政策組合拳,從宏觀指引到具體部署層層推進,目前已初步顯現積極效果。

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拉開了政策干預的序幕;2024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作爲2025年的重點任務之一,反內捲上升爲國家戰略;進入2025年,政策落地節奏明顯加快,2月25日市場監管總局召開部分企業公平競爭座談會;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5月19日市場監管總局發佈整治"內卷式"競爭十項措施;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要求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這一系列政策信號表明,國家層面已着手系統解決新能源行業的惡性競爭問題,爲行業健康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在光伏領域,反內卷政策主要聚焦兩個方向:整治低於成本價惡性競爭以及推動產能整合與行業自律。政策效果已初步顯現,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最新週報,多晶硅n型復投料成交價格區間爲4.0萬元-4.9萬元/噸,成交均價爲4.17萬元/噸,周環比上漲12.4%。n型顆粒硅成交價格區間爲4.0萬元-4.5萬元/噸,成交均價爲4.10萬元/噸,周環比上漲15.2%。更爲關鍵的是,政策推動行業從單純價格競爭轉向技術差異化競爭,光伏行業正逐步形成“技術代差決勝負”的新競爭格局。

鋰電行業的反內卷路徑更爲多元,包括提升技術標準、限制產能無序擴張、推動落後產能退出等多管齊下。鋰電企業已經主動收縮規模較小、競爭力較低的產能;工信部《鋰電池行業規範條件(2024年本)》規定企業磷酸鐵鋰單體能量密度≥165 Wh/kg,三元單體≥230 Wh/kg,企業申報上一年實際產量不得低於同年實際產能的50%,且研發佔比不低於3%。這些措施有效加速了落後產能出清,爲行業盈利修復創造條件。據中信建投測算,預計2025年鋰電全球需求增長22%,有效扭轉三年來過剩的供需形勢。

新能源車市場的政策干預則更加註重引導行業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5月3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出緊急倡議,支持企業通過正常的方式參與市場競爭,堅決反對無底線的“價格戰”。緊接着在6月3日,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接力發佈倡議,呼籲全行業抵制“內卷式”競爭。衆多車企高管紛紛表態反對“價格戰”,並且一汽、東風、廣汽、賽力斯等17家重點車企作出“供應商支付賬期不超過60天”的公開承諾,穩定產業鏈的資金流動。7月1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聚焦新能源汽車產業,直指當前行業非理性競爭現象,並果斷部署系列“遠近結合、綜合施策”的治理方案。此次部署的組合拳,傳遞出國家層面構建更穩定、可預期競爭規則的決心,無序“價格戰”問題將得到有效管控,新能源汽車行業競爭秩序將逐步走向良性化。

未來路徑:從價格廝殺到價值創造

隨着反內卷政策初見成效,中國新能源產業正站在從規模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節點。下一步發展路徑需要圍繞技術創新、市場機制、產業鏈協同和全球化佈局四個維度構建系統性解決方案,真正實現從“價格廝殺”"到“價值創造”的質變。

針對光伏、鋰電行業短期供需錯配的情況,加速供給側改革、推動產能出清被認爲是最直接的方案。以光伏行業爲例,國內頭部光伏玻璃企業宣佈7月起集體減產30%,以緩解行業“內卷式”競爭。新能源車行業則需從同質化競爭轉向場景化創新,通過智能駕駛、車網互動(V2G)、個性化定製等增值服務提升產品溢價能力。

另外,光伏行業需推動招標規則從“唯低價論”轉向“技術+服務”綜合評分體系,建立優質優價的市場環境。鋰電領域應完善回收利用體系,通過“誰生產誰回收”的責任制提升資源循環效率,降低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新能源車市場則需加快從購置補貼向使用端激勵轉變,通過路權、充電優惠等長效機制培育健康市場需求。

全球化戰略升級也爲中國新能源產業開闢新空間。企業應加快出海與全球化佈局,應對全球貿易壁壘與開拓海外市場。一方面,新能源企業優化全球生產與銷售佈局。中國新能源產業逐步從全球出口向全球製造轉變,同時歐美等地區相繼出臺政策鼓勵新能源產業在當地投資建廠,將進一步推動中國新能源企業海外投資與建設產能。另一方面,中國新能源企業將加快“一帶一路”地區與海外新興市場開拓,分散市場風險與獲得更大發展空間,更多關注東南亞、中東、南美等新興市場。國內新能源企業需要探索走出去新模式,從傳統的出口模式向全球化經營轉變,通過在海外設立生產基地、技術授權、與國外廠商合作成立合資公司等多種方式,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出海,實現本地製造與開拓全球市場。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陶野

編輯 陳莉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