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券商基金投顧業務規模大幅增長 高淨值客戶爭相入場?
當下,A股“牛市氛圍”漸濃,曾在震盪期承壓的基金投顧業務,終於掙脫蟄伏期的桎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行業標杆中金財富買方投顧業務規模突破千億元;與此同時,華寶證券、華安證券等多家券商基金投顧業務,也實現了規模與客戶數的大幅增長,從中小散戶到高淨值羣體,從零售端到機構端,客羣版圖持續擴容,多元資產策略的迭代升級,正推動行業從規模衝刺邁向生態重構,而試點轉常規與配置範圍擴容的業內呼聲,更勾勒出基金投顧業務向縱深發展的迫切訴求。
基金投顧規模擴張
在A股“牛市氛圍”漸濃之際,作爲券商財富管理轉型抓手的基金投顧業務,終於迎來了顯著的發展。
2025年7月,中金財富宣佈買方投顧資產保有規模跨越1000億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今年以來,擁有試點資格的絕大多數券商,基金投顧業務規模都實現了大幅增長。
作爲公司的特色業務,2025年,華寶證券基金投顧延續此前確立的“策略工廠”業務模式,積極佈局低利率環境下的投資理財解決方案。截至7月中旬,華寶證券基金投顧規模突破55億元,客戶數超過15萬戶,較去年末分別增長40%和20%,其增長的規模主要來自多元資產組合策略、“固收+”策略。
從華安證券基金投顧業務的相關數據看,截至7月中旬,其簽約資產較年初增長超兩成,服務客戶復投率升至40.4%,較年初增長4.7%;平均持有時間延長至204天,較年初增長33天。投資收益方面,基金投顧簽約客戶整體盈利佔比達84.7%,比非基金投顧客戶高出19.8個百分點,平均收益率也領先1.3個百分點。此外,華安證券基金投顧業務規模增長主要得益於“固收+”產品。截至7月25日,“固收+”產品規模較年初增長了1300%。
一家中型券商的基金投顧人士則透露,“2025年以來,公司基金投顧業務規模增速在6%~8%,主要驅動力來自權益類產品(股基)的增長。我們公司一直以來都以權益類業務爲主,固收及‘固收+’產品佔比很低。”
此外,一家小型券商的基金投顧人士坦言,“今年上半年,公司基金投顧業務規模增長了約5億~6億元,主要增量來自‘固收+’領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自2019年試點開啓以來,基金投顧業務已歷經多次擴容,不過,此前市場並未爲基金投顧業務提供快速發展的土壤,特別是2022年成立的一批中高風險權益投顧組合,因缺乏賺錢效應長期處於虧損狀態。
2025年A股市場回暖後,基金投顧業務迎來轉機。隨着上證指數站上3600點,部分公募基金淨值接連創出新高,部分投顧組合也實現扭虧爲盈。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28日,17只主投國內資產的明星中高風險投顧組合,年初以來的平均收益達到12.89%,且全部實現正收益。其中,表現最突出的華夏財富“積極進取組合”收益率爲22.02%;銀華基金“悄悄盈組合”以19.88%的收益率緊隨其後。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隻成立於2022年2月的投顧組合,均在今年上半年實現扭虧,成立以來的收益分別達到12.04%和8.92%。
積極拓展客戶範圍
在市場回暖背景下,多家券商選擇順勢而爲,在調整和豐富基金投顧業務策略的同時,也在積極拓展客戶範圍,高淨值客戶和機構客戶數量得到不同程度增長。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2025年以來,華寶證券對投資組合的設計和推介進行了多維度調整,策略選擇上更加重視多元資產、中國資產,策略管理上加大對“組合降波”的考量,以更好適應當前理財人羣的實際需求。
“今年以來,我們對前期佈局的‘時光旅行者’‘永久組合’‘多利寶’等側重多元資產的組合加大推介力度。同時,將微盤、港股等資產納入相關策略。”華寶證券相關人士表示。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華寶證券基金投顧業務客戶仍以10萬元持倉以下的中小客戶爲主,但今年以來持倉規模在500萬元以上的高淨值客戶也在增多。
面對不同類型客戶的訴求,華寶證券認爲,普通客戶核心訴求是“操作便捷+收益穩健+持續服務”,爲此執業機構需要更加註重提供“每週發車”等持續性的服務,對於高淨值客戶,則是資產保值優先,更加關注跨週期的配置能力。
華安證券表示,基金投顧業務方面,新增了機構客戶羣體,讓客戶結構更加多元,也爲業務拓展帶來了新的增長點。
比如,華安證券對客戶的需求進行了“畫像”:高淨值客戶側重資產穩健增值,偏好“固收+”等抗波動產品,投資期限長;普通客戶對短期收益敏感,資金量較小,偏好低門檻、易操作的策略,如目標盈策略;新增的機構客戶資金規模大、投資週期相對固定,更注重投資的合規性、安全性以及與自身長期發展戰略的匹配度,在投資策略上更傾向於能滿足其特定資金用途的定製化方案。
策略方面,華安證券今年以來選擇以“固收+”策略爲核心,同時推出目標盈策略和絕對收益型產品。
值得關注的是,部分機構則是嘗試拓展新的模式。
上述中型券商的基金投顧人士表示,“今年不少組合收益不錯,很多客戶在止盈後就贖回離開了。團隊正在嘗試通過信託和資管FOF開展私募投資業務,這塊業務今年增長很快。這些通過私募產品和資管FOF服務的客戶,原本也是基金投顧的客戶,所以我們實際上形成了‘基金投顧+私募產品’的產品矩陣,共同服務客戶,這是今年比較大的變化。”
機構呼籲試點轉常規
自2019年試點開啓以來,基金投顧業務經歷了多次擴容,試點機構從最開始的5家增加至近期的60家,涵蓋銀行、券商、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第三方銷售等多類型機構。
證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3月底,基金投顧服務的資產規模爲1464億元,客戶總數達到524萬戶,10萬元以下的個人投資者佔比爲94%。
多位基金投顧從業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前,行業更關注試點何時轉爲常規化運作,相比快速擴張,更希望獲得政策支持。
中金財富就表示,非常期待基金投顧業務儘快由試點轉常規,讓更多投資者參與進來。具體建議方面,一是可以探索進一步擴大基金投顧可配置資產的範圍,更充分覆蓋投資者多元化的財富管理訴求;二是建議在個人養老金賬戶中,爲客戶提供基金投顧服務,進一步培育客戶長期投資理念,提升客戶投資體驗,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
華安證券則建議業務轉常規後,對於基金投顧業務的持倉比例管理、業務推廣要求、業績收費方式、標的範圍等方面,採取更加靈活的管理模式。
前述中型券商基金投顧人士表示:“我們希望能將ETF納入基金投顧範圍。目前來看,進度沒有想象中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