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探索傳統文化教育不同“打開方式”
民族自信心的形成有賴於民衆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在經濟全球化與本土化交織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教育已成爲各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文化碰撞和價值認同,許多國家通過系統性策略將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實踐路徑。
課程內容
在古今對話中煥發文化新生
如何讓傳統文化智慧打動當代年輕人?關鍵在於找到傳統與現代的共鳴點。教學內容的選擇成爲平衡文化主體性與現代性張力的支點。近年來,不少國家轉向跨學科視角,強調文化內容融入多學科課程,使傳統文化教育從死記硬背轉變爲生動的現代解讀。
法國傳統文化教育以文化政策爲指導,注重通過道德與公民教育培養共和國價值觀,強調主題性、漸進式和多學科融合。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法國注重文化與應用的有機結合,如將古代語言學習與共和國價值觀教育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現代價值觀的歷史根源。
意大利傳統文化教育則擅長“老瓶裝新酒”,堅守古典根基,注重內容創新,孩子們在鬥獸場前聽歷史,在美術館裡學繪畫,通過課堂教學和文化實踐,構建兼具深度和廣度的課程體系。
韓國的傳統文化在一定意義上具有東亞國家的共同特質。在多元文化碰撞融合中,韓國傳統文化教育以儒家思想爲主,如在幼兒園開展《孝經》誦讀、中小學設立“國民倫理”課等。同時,韓國注重文化內容的現代性轉化,在成均館大學等設置儒家文化研究所,進行文化闡釋和研究等。此外,韓國將傳統文化教育課程與地域特色結合,以區域文化豐富教育層次,全國仍保留着數百座鄉校、書院、宗廟等傳統文化機構或組織,爲地方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提供精神座標。
可以發現,教學內容的現代化轉譯並非簡單的形式變化,而是激活當代文明的文化基因,在保留文化內核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文明進行轉化和發展。同時,還應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構建包含國家、地方、學校三個層面的課程體系,使文化教育更加多元和貼近實際。
教學方式
在手腦並用中提升學習體驗
在傳統文化教育的早期階段,多個國家以經典文獻講授爲核心,試圖通過知識灌輸實現價值傳遞。然而,這種模式逐漸暴露出脫離現實語境、陷入說教窠臼的問題,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近年來,國際教育界普遍倡導參與式學習,強調通過情境創設、項目合作和社會實踐等方式,使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建構文化認知。
英國作爲視傳統文化爲珍寶的歐洲國家,傳統文化教育長期在中小學教育中佔有重要席位。英國的教育方式突破單一講授模式,構建“體驗、批判、創造”三位一體的方法體系,如注重構建社會化學習網絡,將博物館、檔案館等納入學校教育。此外,在教學設計中,強化問題導向,課堂上超過一半的內容爲開放性設問,如分析考古證據重建中世紀村莊,培養學生的史料辨析和批判思維。
韓國在傳統文化教學方面形成了較爲立體的推進機制,廣泛利用博物館、宗廟、書院等文化場所開展教學,使傳統文化從抽象知識轉化爲具象感知。同時,藉助影視、動漫、遊戲等現代媒介傳播傳統文化,提升青少年學習興趣和認同感。
以工程教育聞名的德國,重視通過手工技藝和工藝美術等開展傳統文化教學,如木工、陶藝、編織等傳統手工藝被納入職業教育課程,以確保這些技能得到延續。
這些國家的探索和實踐表明,被動接受的知識難以內化爲文化認同,參與式學習則通過做中學、用中學、悟中學的路徑,使文化成爲可感知、可操作的生活實踐。因此,傳統文化教育可充分挖掘社會資源、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教學內容從“文本記憶”向“文化體驗”轉型,使文化教育成爲可感知的生活閱歷。
教育保障
在多元協同中築牢支撐體系
傳統文化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制度化的規範保障。國際經驗表明,僅有政策號召是不夠的,還要通過法律規範、資源投入和社會參與等方式,增強傳統文化教育有效性。
俄羅斯採取多維度措施保障傳統文化教育教學。在制度保障方面,《俄羅斯聯邦教育法》、《俄羅斯聯邦文化遺產法》等明確規定,傳統文化教育爲義務教育必修內容,要求中小學開設俄語文學、民間藝術、歷史等課程。此外,俄羅斯制定《國家文化政策綱要》,將傳統禮儀、手工藝等納入基礎教育,並在師範院校設立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定向培養相關師資。在資源保障方面,俄羅斯注重發揮社會力量參與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包括與非政府組織和文化機構合作,邀請民俗專家、藝術家到校開展講座和工作坊;利用博物館、歷史遺址等教育資源進行實地教學,學生作爲志願者提供導覽服務並分享知識。此外,鼓勵學校和學生參與傳統節日慶典和社會文化活動,強化文化體驗。
法國實施“文化例外”政策。法國認爲文化不同於其他商品,它們承載了國家身份、價值觀和社會凝聚力,這一原則被歐洲國家廣泛借鑑。在教育層面,法國傳統文化教育以制度保障和政府支持爲核心,構建了規範化、體系化的教育實施模式。傳統文化教育貫穿法國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從幼兒時期至高中階段均開設了相關必修課程,確保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整體性。
綜合來看,優質的傳統文化教育一方面要強化法律規範,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教育法律法規,明確各級政府責任和義務;另一方面,要整合社會資源,推動學校與博物館合作,建立一體化的文化教育資源庫。通過政策倡導、制度支撐、資源保障、社會參與等多種方式,真正提升傳統文化教育實效性。
(阮紅環系贛州師範大學講師,劉佳系揚州大學教授。本文系2022年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JXJG-22-14-31]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22日 第09版
作者:阮紅環 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