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協同,織就暑期兼職安全網(社會雜談)

鄧樂典

近期,“高考完的第一份暑假工”話題引發網絡熱議。面對假期,一些高中畢業生選擇進行“零工”體驗,用兼職開啓自己“社會初航”的第一課。

“準大學生”們打零工都乾點啥?從傳統的餐飲、零售行業,到新興的平臺經濟領域,都能看到這些年輕人忙碌的身影。有人在茶飲店應對“爆單”,體會勞動的艱辛與不易;有人當起“地陪”,從一開始生澀害羞到逐漸得心應手;還有人將自己的攝影、寫作技能變現,收穫興趣與收益的雙贏……

這張“暑期短工體驗卡”,爲何吸引高中畢業生?從經濟層面看,賺取的報酬雖不算豐厚,卻也讓他們擁有了人生中第一筆靠自己掙來的收入。更重要的是,這是一次寶貴的社會實踐——正如一位網友在評論中寫的那樣:“實踐是最好的鏡子,暑假工照出了光鮮背後的瑣碎,也讓我更加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短工雖短,考驗卻不少。溝通交流如何高效?突發情況如何應對?棘手工作如何破解?這些書本中難以找到解法的問題,只有在一次次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得到答案。這些“預演式”考驗,培養了高中畢業生的社交能力、抗壓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也爲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熱身蓄力。

不過,對於年輕學子而言,“職場初體驗”還需注意識別風險和陷阱。部分不良商家利用學生涉世未深的特點,降低工資標準,以各種名目收取不合理費用;還有一些詐騙分子,打着兼職的幌子,讓學生陷入刷單返利等騙局中。

鑑於此,織就一張多方協同的安全網,才能讓孩子們的“職場初體驗”更安全順暢。

一方面,父母在支持孩子接觸社會的同時,應主動了解工作環境、明晰崗位職責,關注勞動強度與安全保障細節;另一方面,企業作爲責任主體,也須嚴格履行用工規範,杜絕超時、超強度勞動;同時,社會各方應繼續加強勞動就業法律常識普及教育,引導學生識別正規用工信息,幫助學生做好認知與技能的雙重鋪墊。最後,學生自己也應擦亮雙眼,對工作內容、時長、薪資標準與支付方式等了然於胸,學會甄別真假信息,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短工雖短,成長正長。這張“暑期體驗卡”的獨特價值,在於它爲高中畢業生推開了一扇認知社會的窗口。在這段經歷中,他們有汗水、有挫折,亦有收穫、有成長。學子們主動接觸社會的勇氣,本身就是一份值得肯定的成長宣言。唯有家庭用心、企業盡責、學校引導,形成環環相扣的防護鏈條,才能爲學子們營造一個安全、健康的兼職環境,讓這份成長體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