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政協召開月度協商會,爲2400萬學子織密“安全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文璇 實習生 李雨鑫
山東各類學校的學生共有2400萬人,佔全省總人數的24.1%。校園安全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幸福,關係着社會的和諧穩定。
4月27日下午,山東省政協召開2025年第二次月度協商會,圍繞“築牢校園安全防線”協商議政。協商會現場,政協委員、智庫專家、教師學生代表聚集校園安全建設深入協商互動,提出了不少“金點子”。
健全規範校園突發事件的預警與處置機制
“當前,校園安全風險呈現出多元化、動態化、複雜化趨勢,涉校涉生突發安全事件成爲當前阻礙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濟南大學應急管理學院教授邱玉敏認爲,學校安全事故隱患存在三個“矛盾”。
首先,預警精準性與時效性不足,多數學校隱患排查滯後,突發事件信息報送週期長,錯過黃金處置窗口;其次,應急處置流程標準化欠缺,安全事故發生後,缺少統一的應急處置操作規範,易導致次生事故和輿情風險;最後,聯防聯控機制未完全貫通,教育、公安、衛健、消防等部門數據共享率不高。
她由此建議,健全預警機制,提升前置化防控能力。構建分級分類預警標準體系,制定《山東省校園安全風險分級評估指標體系》,建立涵蓋消防、心理健康、設施設備等領域的定性定量評價指標;構建完善的預警系統,建立多部門預警信息共享機制,及時評估校園可能發生突發事件的風險程度;深化隱患排查整改閉環管理,排查整改過程全程留痕,將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她還提出,爲更好處理安全事故,應構建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流程的“標準化模式”。預案標準化,按照學校突發事件的類型、特點、規律,制定統一規範的標準化預案;處置程序化,規範事故上報、現場管控、輿情應對等關鍵動作;演練常態化,每學期至少開展1次全員實戰演練,每月組織1次專項訓練;評估科學化,建立事故應急處置效能評估指標,重點評估響應速度、處置規範度、輿情控制率等核心數據。
多部門協同加強校園周邊區域治理
省政協應用型智庫專家、山東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麗萍將目光從校園內部擴展到校園周邊區域。她表示,校園周邊區域具有開放性,消防、治安、交通、食品衛生等多重安全因素交織疊加,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涉校涉生安全事故。
王麗萍進而建議,強化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各級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建立風險隱患常態化排查與整治、重大風險集中研判會商等工作機制,紮實開展工作。對排查出的風險隱患,建立問題整改、責任、時限“四個清單”,限期整改。屬地政府應該加大督查督辦力度,防範各類安全事故發生。
加強校園周邊交通管理。轄區派出所可針對交通堵點、時間節點和校園周邊通行狀況,按照“一校一策,一預案一勤務”,制定交通管理方案;派出所提前介入,對各中小學、幼兒園上下學、家長接送方式等情況進行調查摸底,科學部署警力,利用“護學崗”“治安亭”,採取“流動巡邏+固定執勤”的方式,做好校園周邊路口、路段、重點時段的交通管理工作。
嚴格學校周邊行政執法。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應加強對校園周邊建築工程的施工安全監管;城市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學校周邊市容環境衛生、違規佔道經營、違規店外經營、亂堆物料等違法違規行爲的監督檢查和專項治理;文化和旅遊部門應當加強對學校周邊互聯網上網服務、歌舞娛樂、遊戲遊藝等經營服務場所經營活動的監督管理;市場監管部門應當加強學校周邊食品安全整治。
強化技術賦能以構建全域安防體系
面對當下校園安全新形勢,以信息化手段推動安全防線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升級,從“單點突破”向“系統治理”深化,成爲不少與會人員的共識。
在省政協委員、青島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孟慶斌看來,目前校園安全智能化建設已進入深度整合階段,需要將AI、物聯網等技術有機融合,整合視頻監控、門禁、消防、車輛管理等子系統,建立基於大數據的風險預測模型,對安防、消防、交通等數據進行深度關聯分析,以數據智能實現從被動防禦到主動防控的轉型。
“當前校園安全風險呈現多樣化,需以技術創新爲支撐,推動防控體系向‘全域感知、智能預警、協同共治’升級。”中國電信山東分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李鵬進一步提出,推動校園安全防控體系轉型升級,需要制定規範標準以夯實防控基礎,構建“數據中樞”來推動協同共治,創新重點場景應用以提升精準防控水平。
他建議,制定《校園安全感知設備建設規範》《心理健康篩查信息技術標準》,統一智能設備要求,明確監控盲區的智能化覆蓋範圍,保證生物特徵、位置信息等技術應用合法合規。優化學校安全大數據管理平臺,匯聚公安、衛健、交通、消防、市場監管等多部門數據,打破信息孤島,實現“一鍵報警”秒級響應,形成跨部門應急聯動。通過部署AI攝像頭、算力盒子等設備,實現防控場景智能感知,開發防溺水智能監測場景、安全教育沉浸式實訓場景等,提高師生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