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選擇吃水果 消暑兼養生

中醫師提醒,夏季水果雖有清涼退火的效果,若忽略體質與份量,反而可能引起腸胃不適或過敏。(林周義攝)

臺灣盛產水果,天氣熱,西瓜、芒果、鳳梨、荔枝等水分多的水果,成爲民衆消暑解渴的最愛。水果確實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但中醫師提醒,夏季水果雖有清涼退火的效果,若忽略自身體質與吃進的份量,反而可能引起腸胃不適或過敏,唯有「對症選擇」才能真正養生。

瑞隆馬光中醫診所醫師鍾典育指出,夏季屬五行「火」,對應臟腑爲心,人易在高溫下出汗、煩躁,水果多屬寒涼,水分多,能清熱生津、解渴退火。但中醫講究平衡,並非多吃就好。

以常見水果爲例:西瓜性味寒甘,入心、胃、膀胱經,有清暑止渴、利尿之效,適合燥熱、口乾者,但脾胃虛寒或經期女性應少量;鳳梨微涼甘酸,能健胃消食,改善食積腹脹,但因含蛋白酵素,空腹或過量恐傷胃;芒果性涼,能潤肺清熱,適合燥熱體質,但皮膚敏感或過敏族羣應避免多食。

鍾典育提醒,水果雖健康,卻不宜取代正餐。舉例來說,飯後兩片西瓜能消暑,但若空腹吃,血糖可能快速上升;去年能安心吃下一整箱芒果,不代表今年不會出現過敏反應。養生重點在於觀察自身狀況,依體質與時機調整份量。

除了飲食,也可搭配簡單的養生方法。中醫推薦「陳皮山楂健胃茶」,有助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穴位如手腕內側的「內關穴」能調理氣機,膝下的「足三裡穴」則能健脾祛溼、強健體質,每次按壓2分鐘,一日3回。

鍾典育最後提醒,臺灣水果甜度高,最好避免空腹或深夜食用,以免造成血糖波動或腸胃不適。特別是糖尿病患者與腎功能不佳者,更要嚴格控制份量。若不確定如何拿捏,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建議,才能吃得安心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