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星動紀元陳建宇:人形機器人的通途與征途

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李文瑤】“技術路線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收斂。”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的現場,星動紀元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陳建宇面對“具身智能技術路線升級”的提問時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這位年輕的科學家兼創業者所錨定的方向,正是席捲整個機器人領域的“端到端”VLA(Vision-Language-Action)範式革命。

從爭議到共識:VLA成爲智能底座

具身智能領域曾充滿技術路線之爭。就在一兩年前,業界還在激烈辯論:機器人智能的核心究竟該依賴傳統基於模型的控制方法,還是擁抱新興的“learning base”學習範式?更具體到操作層面,是採用分層模型,還是大膽嘗試端到端的VLA模型?

陳建宇坦言,這種爭論如今正快速平息。“我們看到,無論國內國外,包括一些友商,都展現出了不錯的VLA能力。”他回憶道,星動紀元自創立之初就堅定選擇了這條路徑,“從第一性原理出發,我們相信這就是最終的方式。”當端到端VLA模型在實踐中不斷被證明有效,懷疑正迅速轉化爲行業共識。

VLA的廣義內涵在陳建宇的解讀中尤爲關鍵。他認爲,VLA並非一個狹隘的具體模型架構,而是一個覆蓋“感知(Vision)-理解(Language)-行動(Action)”的完整閉環。只要機器人能進行視覺感知、語言交互並在物理世界執行任務,就屬於VLA範疇。而近期備受關注的“世界模型”,則被他視爲VLA範式下的重要演進方向,旨在提升機器人的精細化操作、泛化與認知能力。

軟硬協同攻堅:效率瓶頸的破局之道

當前人形機器人執行效率仍與人類存在差距,陳建宇對此卻持樂觀態度。他透露,在部分工業場景中,其機器人效率已達人類的70%以上,預計明年將提升至90%。

“端到端的架構能實現實時反饋與控制,打破傳統分階段(識別-規劃-執行)的遲滯,這是效率躍升的關鍵。”他解釋,配合硬件本體的性能提升,人形機器人達到甚至超越人類操作水平“並非不可能”。

軟硬件的深度協同,正是星動紀元的攻堅重點。在硬件端,靈巧手成爲突破口。陳建宇介紹,其自研靈巧手已實現穩定量產,成本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其VLA模型已能端到端直接控制每個手指關節的高頻動作。在整機層面,星動紀元堅持“雙腿運載雙手”的理念,並深度自研核心零部件,如關節電機、減速器等,“只有軟硬一體打磨,才能儘快形成閉環。”

殺手級應用:從B端到家庭的漸進之路

當談及人形機器人的殺手級應用,陳建宇描繪了一條清晰的路徑:先B端,後家庭。“工業場景是必經階段。”他認爲,企業級應用既能驗證技術、積累數據,也能推動產業飛輪加速運轉。

而真正的爆發點終將回歸家庭服務,“未來五年,可能是家用機器人爆發的關鍵窗口期。”他預測,簡單形態的家用機器人將很快普及,高淨值家庭甚至可能率先嚐試通用人形機器人。

生態共建:開源的力量

面對行業共識未成、軟硬件路線交織的現狀,陳建宇更傾向“軟件定義硬件”的邏輯。“模型是抽象的,可適配不同硬件。但硬件決定模型能力上限。”他舉例,靈巧手採用直驅設計,正是因爲其快速響應特性利於高質量數據收集和強化學習建模。

推動生態共建,開源成爲星動紀元的主動選擇。其開源的仿人機器人強化學習框架“Humanoid Gym”及生成式大模型“VPP”,已在社區獲得廣泛關注。“AI領域的高速發展離不開開源。”陳建宇坦言,開源雖帶有商業考量,但本質是相信生態共榮才能帶來突破,“別人改進我們的工作並再次開源,最終我們也會受益。”

在陳建宇的規劃中,世界級成果仍是進行時。這位四年前受訪時立志“做出世界級成果”的科學家,如今將實驗室的理想熔鑄於產業化實踐。當被問及是否已實現目標,他依然謙遜:“以我的標準,還未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