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投資人姚海波:人形機器人尚未解決“手”和“腦”問題
出品 | 本站科技《態度AGI》欄目
採訪 | 楊霞清 崔玉賢
撰寫 | 崔玉賢
編輯 | 丁廣勝
2025年初,昆仲資本創始合夥人姚海波比往年更忙碌了些。1月除了去美國看CES展,他還馬不停蹄地去舊金山、硅谷,體驗自動駕駛,去拜訪英偉達,去和特斯拉員工交流。他希望能夠在這個號稱科技最前沿的區域裡,以最快的速度捕捉一些未來科技走向的苗頭,帶着這些可能性回到中國,抓住一切有可能的機會。
昆仲資本自創立以來,核心關注硬核科技賽道,比如自動駕駛、AI智能硬件、機器人等領域。這趟美國之行,讓姚海波有了很大的收穫。
在機器人領域,姚海波看到了中美之間的差距。不過,與其說是差距,不如說是“各司其職”的不同。姚海波認爲,中國在製造方面仍然有着全球的領先優勢,而美國則有着深厚的AI認知和基礎。不過,這一狀況隨着中國在AI方面的快速追趕也許會出現變數。
對於機器人,姚海波建議創業者不要將目光僅僅侷限在人形機器人方面。實際上,通過美國一圈的走訪,姚海波發現美國創業者和大公司都不認爲人形機器人在短期內大有所爲。反看國內,很多創業者都將目光聚焦在人形機器人。
在姚海波看來,人形機器人無論是從技術層面比如移動、操作還是感知方面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在應用方面也沒有太清晰的落地場景。
以下爲本站科技對話昆仲資本創始合夥人姚海波紀要,經整理:
中美在AI領域各司其職
本站科技:您前段時間去了CES,今年的CES對您來說最大的感觸是什麼?有哪些產品影響深刻?
姚海波:這次去了CES,還去了硅谷、三番(舊金山)接觸了非常多的創業者,拜訪了很多大公司,和英偉達,與特斯拉的一些員工做了訪談,這一趟的收穫在過去幾年是最大的。
十年前我就會每年年初去趟CES,與往年相比,今年看到了更多在AI方面的收穫。去年最大的感受是萬物皆AI,我形容它是裝修,裝修的意思就是有很多智能設備和產品,很多時候都是很粗暴的,就是做了些很初級簡單的裝修,用AI裝修了一下,但實際上硬件本身沒有發生質的變化,而今年AI更具象化了。
我舉個例子,去年大家看到很多的數字人,以前我們在CES展臺上看到的都是一個虛擬人,可以問天氣什麼,或者說按照清單和文檔實現一些互動。
但今年這些應用基本上都消失,或者說他們都變身了,成爲了具體的應用。比如說今年變成了問診,智能數字人問診系統,有很多智能設備,尤其是醫療和康復相關的設備有很多數據應用。
第二,這次CES整個參展商大概4000多家,中國企業有1200家以上,其實這背後不只是我們看到的眼前的數字這麼簡單,很多外國的公司其實就是中國公司的海外總部,或者海外品牌。在這背後是中國企業家出海的覺醒,或者出海價值觀發生了變化。
以前中國的企業也面向全球做生意,但今年很多中國企業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全球公司,這本身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發展策略。
有很多企業甚至將重點放到了海外。比如說某公司在中國是個龍頭企業,已經佔據了中國最大的市場份額,但這些企業家有個共識就是在中國做這麼大規模不掙錢,不如去海外尋找機會。他們的初心不單純說是中國的競爭很卷,而是海外的收益和市場確實相比中國更優,尤其是在消費能力和付費意願方面。
舉個例子,我們投資的一家電動牙刷企業叫素士科技,他們現在的打法可能會重新在海外起個新的品牌,定位面向北美的客戶。
第三,理論上CES本身是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風向標,現在基本上已由中國人來引領進行了。很多創新都是由中國公司在進行,風向標是我們定的。
本站科技:您覺得消費電子方面,中美還有什麼差距嗎?或者說各自的優劣勢在哪裡?
姚海波:我覺得差距應該可以換一個表述方式,就是各司其職。大家心知肚明,中國肯定是全球的製造工廠。這個到今天還是成立的。曾經有人去統計過,比如說在越南開廠或者墨西哥開廠,甚至美國製造業迴歸,但大家算過經濟賬,還是覺得中國更合適。
墨西哥人力成本至少比中國貴50%,效率卻是中國的一半,所以這個差距可能是十倍的差距。而美國擁有巨大的AI認知和基礎優勢。
但是未來可能會變,比如說我們的AI,會不會實現超越,至少追趕是大概率的行爲。
人形機器人面臨“手” 和“腦”挑戰
本站科技:具體到具身智能這個賽道,大家都普遍認爲是中美兩國在領銜,您覺得中國跟美國有差距嗎?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姚海波:這是個好問題,現在中美在機器人方面,大家都有個認知,那就是做硬件或者說做機器人的硬件,華人還是挺有機會的。儘管大家在說美國製造業迴流,我覺得有,但不會那麼容易,還是有挑戰的。美國做硬件可以做的很皮實,但大規模量產有難度。
還有個很大的感受,北美創業者和大公司短期內不覺得人形機器人是個很大的機會,而我們國內則截然相反。
我跟特斯拉員工以及自動駕駛的一些人溝通過,他們覺得機器人首先會進入工廠,但是人形機器人進工廠這件事短期內不是很可靠。進工廠這件事,爲什麼非要用人形呢,可以用機械臂進行操作。
但中國國內是在大力鼓勵推動人形機器人的。因爲我們今天所有的物理空間,絕大多數的東西都是被人類設計的,人形肯定是最佳的一種形態。我認爲,這兩種說法都對,就看誰先落地。
本站科技:如果要加快人形機器人落地的話,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呢?
姚海波:學界和業界都將人形機器人分爲大腦、小腦和硬件本體這些部分,我們說得更通俗一點,分爲了移動、操作和感知。移動就是下肢,我覺得中國在這個領域還是領先全球的,尤其是宇樹的供應鏈打造已經是全球水準了。
操作,我們認爲蠻有挑戰。操作涉及到手,有些人形機器人用的三爪,有的用五爪。這個操作過程非常複雜,比如說抓一個雞蛋,到底用什麼力度去抓,涉及到力學;還有些是需要感知到材質,比如大理石、金屬等等。操作部分我們認爲是目前看到的最難的技術挑戰。
我曾經用一句話來總結:足已經在戈壁灘上披荊斬棘,但手還在家裡係扣子。
而感知,是另外一個科學話題。人類的大腦是很神奇的物種,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演進的,如果要讓人形機器人達到人類的大腦,還有很大的差距。
人形機器人最終還是要解決到底要做什麼的問題。馬斯克曾經宣稱2025年要生產數千臺擎天柱人形機器人,2026年擎天柱人形機器人產量將增加10倍,因此其目標是2026年生產50000到100000個人形機器人,然後在第二年再增加10倍。
我曾問特斯拉的員工,生產出這麼多人形機器人到底拿來幹嘛?賣給誰?他們的員工認爲,這些人形機器人最快應用會應用到SpaceX的火箭發射和回收現場。這也沒錯,人形機器人可能最先用到是有安全隱患的場景。
本站科技:有觀點認爲銀河通用、宇樹科技、星動紀元、逐際動力是新的機器人四小龍,您怎麼看待這一波國內創業的機器人明星公司?
姚海波:那我們肯定覺得自己投的逐際做得最好(備註:昆仲資本是逐際動力的天使輪投資方之一)。
除了逐際之外,我們還投了戴盟,戴盟也很有特點。這家公司是專門做“手”的。剛纔我們提到了“手”的難度,“手”現在又貴又難。貴,有一家德國公司,一個五指手大概需要60萬到80萬人民幣;難,在於“手”需要有觸覺感知。戴盟做了一個視觸覺傳感器,除了觸覺之外,還有視覺。手指頭上其實是有攝像機的,可以通過看到接觸的東西需要什麼技能,進行識別,然後去感知,有點像我們以前說的激光雷達是機器人的眼睛。
美國自動駕駛斷崖式領先中國
本站科技:2024年AI眼鏡很火,這個賽道有沒有虛火,想聽聽您的看法。
姚海波:AI眼鏡,或者說大的賽道AR/VR眼鏡賽道是我個人特別喜歡的一個方向。蘋果的Vision Pro,Meta的我都體驗過,還是很驚豔的,但我一直沒有找到用它來做什麼,拿來看電影,這種沉浸感,沉浸了二十分鐘,就不能再忍了。
但AR/VR的技術確實一直在演進,以前我們還是需要手柄的,現在可以手勢識別,進行一些簡單的操作,我覺得大廠的努力是有效的,並且見到了曙光。技術差不多了,新的挑戰是業務形式和AI的結合,如何通過AI幫助解決很多事情。
本站科技:智能駕駛方面,整車廠商都在發力,您認爲創業公司還有什麼樣的機會?
姚海波:基於這次在灣區體驗了所有自動駕駛的車,包括特斯拉的FSD。我的判斷是,硅谷和中國相比還是有個斷層式的領先。這點我覺得大家都在努力,空間還是挺大的。
他們(美國)的激光方案,在顯示屏上可以看到路邊的狗,還能看到前面的人開了車門,車門擋住了大部分身體,還留下了腳,已經清晰到這種層面。還有特斯拉的FSD,有三種模式,其中有一種Hurry(極速模式),跟人開的沒什麼區別。當然,美國可能路況環境更好些,沒有外賣騎手。
昆仲資本投資尚未起飛和覺醒的領域
本站科技:昆仲資本在2016年成立至今8年多,昆仲資本的投資策略有沒有什麼變化?
姚海波:昆仲資本自2016年成立來,目前在管理的規模接近50億人民幣,三支人民幣基金,兩支美元基金和若干專項基金,重點關注硬科技、新能源汽車與出行產業鏈、醫療科技方向。
本站科技:一段時間以來,投資圈很低迷,甚至有投資人說“一級投資已死”,昆仲資本在策略上有調整嗎?
姚海波:我們沒有太多戰略上的調整。第一,我們還是做早期投資,投的都是還沒有起飛或者覺醒的領域,比如自動駕駛,2014年我就進入了,2017年再進去就已經很晚了。第二,我們的投資領域,目前爲止就畫了兩個圈,或者兩個半圈:一個是自動駕駛,一個是人工智能機器人,還有醫療科技,基本上實現了閉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打造了一個生態,被投企業間可以相互合作。
第三,我們投資了很多科學企業家。現在AI這一波,科學企業家是很佔優勢的,比如說機器人這事兒,大家沒有什麼經驗,畢竟是新的東西,形態都還沒有確定,沒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參考,甚至此前都沒有成熟的供應鏈。那應該投誰呢?其實應該投這個領域對這些技術有深刻認知和在學界有一定影響力,並能夠證明自己在這個方向上的技術水平的學者。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投資了逐際動力的張巍老師,包括速騰的邱純鑫博士、戴盟的王煜教授、若愚的聶禮強教授等等。
未來,我們依然會保持這樣的投資邏輯,提前佈局有長期價值的技術領域。投資從來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長跑,我們希望在這條道路上,與優秀的科學企業家同行,共同推動技術創新的商業化落地。
[快問快答環節]:
本站科技:選一個關鍵詞來描述2024年,例:豐收/迷茫/萬物生長/悲傷
姚海波:豐收
本站科技:2024年科技行業最讓你感到意外或遺憾的事情是什麼?
姚海波:GPT時刻的到來。
本站科技:2024年您哪個AI工具用得最多?
姚海波:AI Grammar
本站科技:假如黃仁勳/馬斯克/Sam Altman(可選其一)坐您旁邊,你想問他什麼問題?
姚海波:黃仁勳。想問怎麼做到讓一個公司78%的員工都成爲百萬富翁的。
本站科技:請用一句話形容你眼中的2025。
姚海波:適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