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靈寶機器人:價格不是關鍵,先解決機器人“能幹啥”
摘要:
當技術成熟度尚不足以清晰回答“機器人能幫我幹什麼”的問題,追求低價並無意義。
鳳凰網科技《浪潮》出品
作者|趙子坤
編輯|董雨晴
2025年下半年,人形機器人賽道融資依舊火熱。6月還沒過完,經不完全統計,總額已突破27億元人民幣。而繼銀河通用完成11億元人民幣新一輪融資後,又一家國內人形機器人公司獲得近億元融資。
鳳凰網科技獲悉,國內人形機器人品牌“靈寶CASBOT”宣佈完成近億元天使+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藍思科技領投,天津佳益以及老股東國投創合、河南資產跟投。
短短半年內,靈寶CASBOT就已完成兩輪融資。今年2月,靈寶CASBOT宣佈完成超億天使輪融資,投資方包括聯想創投、國投創合、河南資產基金等。
獲得新一輪融資後,靈寶CASBOT正加速推進人形機器人的量產落地。其最新產品“CASBOT 02”聚焦導覽、交互及服務場景,通過優化供應鏈將價格定在32.8萬元,並已在電商平臺實現直接成交。
靈寶CASBOT創始人張正濤,爲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研究員和博士生導師,其於2007年攻讀博士期間開始接觸機器人相關項目,專注於人形機器人的高速視覺系統研究。
靈寶CASBOT現有三條產品線:雙足人形、輪式人形、靈巧手。目前,公司旗下靈寶CASBOT02人形機器人已正式上線京東平臺,應用場景涵蓋4S店銷售、生活文旅等。
靈寶CASBOT聯合創始人&COO張淼對鳳凰網科技表示,當前三條產品線已具備小規模量產能力,當下目標將聚焦完成百臺級交付。技術路線上,靈寶選擇深度自研核心組件,依託創始團隊在具身智能、靈巧操作等方向的多年技術深耕攻堅“大腦”智能化,同時將“靈巧手”視爲拓展機器人操作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面對雙足形態的必要性質疑,張淼指出,靈寶對於人形機器人的運控能力定義在爲適應複雜地形、提升未來場景通用性,其智能化天花板更具長期價值。當前產品優先佈局B端市場,在工業、能源、商服等需求明確且成本可測算的領域實現“沿途下蛋”。
針對當下行業可能出現的“價格戰”趨勢,張淼認爲,當前行業核心矛盾並非價格,而是需求的定義與產品功能的突破。當技術成熟度尚不足以清晰回答“機器人能幫我幹什麼”的問題,追求低價並無意義。
靈寶CASBOT的策略則是在工業製造等多個B端場景持續驗證產品能力、打磨供應鏈,爲未來進入家庭場景蓄力。張淼認爲,儘管車企等巨頭入局加劇競爭,但萬億級市場仍充滿未被挖掘的場景機會。行業突破點在於具身智能(VLA)等技術的落地——只有當機器人真正勝任服務角色,規模降本與市場爆發才水到渠成。
以下是鳳凰網科技《浪潮》與張淼的對話,經編輯發佈:
談產品和融資:30萬也有人直接下單,先完成百臺量產目標
鳳凰網科技:你們最新上線的靈寶二代“靈貳”,跟前一代的區別在哪?
張淼:我們在二代產品上做了整體結構減重和緊湊化設計,降低了產品的高度和重量,提升了移動靈活性和部署便捷性。針對導覽解說、展示交互等目標應用場景,優化後的“靈貳”身更具親和力的外形設計,降低了人機交互中的距離感,在需要高頻人機接觸的場景中更有優勢。
同時,在智能化水平上我們也做了一些系統性提升,提升了人機交互能力的流暢度體驗,“靈動模式”會讓機器人的交互過程更加主動、具備“生命感”,以及會做主動的人臉追蹤。
相比於一代,二代在場景層面上的通用性會更強一些,供應鏈上也做了調整,價格更低。現在上線的標準版32.8萬元,帶遙操作的版本是34萬多。
鳳凰網科技:靈寶在上一輪融資時就提過要解決規模化量產的問題,現在這一進度如何了?對今年的出貨量有預期嗎?
張淼:目前已經能夠做到小規模量產。今年三條線(全尺寸雙足人形機器人、輪式機器人、靈巧手)也都有小規模量產和交付的目標。純線下銷售也已經積累了一些訂單,下半年開始要陸續給客戶去做交付了。
今年,手的出貨量預期大概在200只,兩種不同形態的機器人各出貨百臺套左右。
靈貳上京東,目標很明確:就是搭建一個鏈接到商機的窗口。至於銷量,我們很清醒:30多萬的購買決策,無論是企業採購還是個人極客玩家,都需要深度瞭解和信任建立。平臺幫我們找到對的人,後續的專業溝通和服務纔是成交關鍵。
不過,意外的是,上線才第二天,已經成交兩單,還挺驚訝的,真有人會直接看產品詳情,跟客服做簡單的交流之後,就下單三十多萬的單品。
鳳凰網科技:你們這輪融資之後有什麼打算?
張淼:畢竟,我們還在發展的關鍵階段,資金會重點投入在覈心技術深化和產品能力的持續升級上。另外,今年重中之重是實現產品的規模化量產和穩定交付,所以一部分資金會用於關鍵物料的儲備和產能建設,確保供應鏈可靠,爲後續起量打下基礎。同時,爲了快速收集反饋、驗證價值、打磨產品,樹立早期標杆案例和用戶口碑,我們會優先推動產品在一些B端場景的落地交付。
鳳凰網科技:量產的標準是多少,之前我們問過別家,說覺得機器人能達到千臺就算量產,你們會有數額上一個預期嗎?
張淼:我們的現階段量產目標設定在百臺級。這個數字不是拍腦袋定的,而是深度理解工業與礦業能源客戶採購規律後的一個決策。
工業製造場景的客戶,下單的規律基本上是:先做POC(概念驗證),測試能力是否達標。POC通過後,客戶通常會先購買用於測試的那臺(或少量)樣機,進行1-2個月的實際工況穩定性驗證;樣機運行穩定,纔會下首批小訂單,通常在10臺以內,用於小範圍部署或更深度的流程磨合;小批量運行良好,信任建立後,下一批訂單可能擴展到20臺左右的量級。
只有經歷了前面幾個階段的成功驗證和交付保障,客戶纔可能放心地下百臺甚至千臺級的訂單。
我們提出來的目標和量產是結合了對場景客戶的下單習慣和理解去設置的,它並不是一個盲目空喊出來的數字。
鳳凰網科技:現在機器人行業有的在做整機集成廠,也有的很重自研,靈寶怎麼做路線選擇的?
張淼:我們自研的根基打得很深,但也不是什麼都自己做。關節今年開始會和頂尖關節廠商聯合研發定製,確保關節性能完美匹配整機需求。我們會把資源用在刀刃上,尤其在“大腦”——也就是具身智能的核心算法與操作上,這是我們的核心壁壘,有中長期的技術佈局和儲備。
“靈巧手”是我們戰略級的自研部件。它是機器人執行任務的“最後一環”,手的能力上限,直接決定了機器人能做什麼、能做到多精細。對於靈寶這樣主打高操作能力的公司,掌握靈巧手技術就是掌握場景落地的鑰匙。
大腦,可以說是我們最擅長的部分,這塊的技術棧也會更拆分得更細一些,技術儲備也更完善。
我們終極目標是讓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但前提是成本必須大幅降低,而成本降低又依賴規模量產。坦白說,我認爲當前整個行業的技術成熟度還不足以支撐C端的消費級市場。
因此,我們會優先在To B和B to C(如工業、商業服務)場景落地。這些場景需求明確、收斂、可計算投入產出比、成本回收週期清晰,能讓我們快速出貨、驗證產品、積累經驗。
在B端市場實現規模出貨,是當下最有效的降本方式之一。量起來了,成本自然下降,這爲我們未來進軍更廣闊的C端市場積累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吧。
鳳凰網科技:你之前小紅書還有更新,後來消失了,說在死磕產品和供應鏈裡的一些難關?
張淼:嗯是的,實際做產品的話,要打磨的細節還是非常多的。舉個例子,就拿新一代機器人的核心能力之一——“自主避障+主動跟隨”來說,這要求機器人具備強大的環境感知能力。這個目標看似簡單,但是實際做起來也很磨人。
這個地方就會涉及到很多不同類型的傳感器,深度相機、激光雷達、imu等,每個單獨拎出來原理都不復雜。真正的挑戰在於讓這些傳感器在時間、空間和數值維度上同步、融合,確保機器人對環境有統一、精準、實時的理解,並能據此協調動作。這涉及到複雜的數據融合算法,需要反覆調優。
包括標定相關的工作,又跟機器人所處的環境是高度關聯的。有時在實驗室環境裡標定得很好了,但一旦換一個地方,比如光照條件突變,傳感器數據就會受影響,融合效果大打折扣。這就逼着我們必須反覆進行場景適應性測試和微調—— 這些技術研發工作極其磨人,需要團隊極大的耐心和緊密配合。
所以我們後續也在持續增強算法對不同場景的適應性,讓機器人能比較好地應對干擾,減少對人工反覆校準的依賴。
鳳凰網科技:現在行業內一個通用問題在數據採集困難,場景少,數據不充足,你們怎麼解決?
張淼:這是跟技術路線高度相關的。我們說實話,沒有場景少的感覺,需求其實蠻多的,這裡會根據公司的戰略做出一些取捨和整合。
爲了讓VLA落地,我們也會做數據採集,但搖操的素材佔比比較低的。我們有自己的多域數據採集體系。真機遙操數據當然有用,但在我們的數據體系裡佔比並不高,不是主要依賴。仿真數據和高質量真人示範數據纔是主力。
鳳凰網科技:現在機器人行業是不是離“標準答案”還是太遠?你們在路徑選擇上怎麼考慮的?
張淼:是的,整個行業還處於“羣雄逐鹿”的早期階段。 目前確實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答案”或技術範式能統一收斂整個行業,尤其是在“大腦”(具身智能)這個核心領域。這需要時間,也需要各家結合自身優勢去探索不同的路徑。
就拿做大腦來說,我們團隊也是因爲過往在柔性裝配、精密操作這些對感知和控制要求較高的領域有深厚積累,各家也都會立足自身積累去探索。核心目標是讓它能真正落地、解決實際問題。不是爲技術而技術,而是思考“VLA如何與應用場景深度結合,產生用戶可感知的價值”談“何爲人形”:做雙足爲了落地,未來智能化天花板纔夠高
鳳凰網科技:工業場景似乎用輪式或者四足機器人成本更低,“人形”的必要性體現在哪?
張淼:選擇雙足人形路線,不是隻簡單爲了讓它跑跳,核心基於兩點考量:解決特定場景的剛需,以及滿足客戶對未來通用性的戰略佈局需求。
在一些需要室外移動、尤其是存在未知或非結構化環境的作業場景(比如能源巡檢、野外設備檢查維護等),輪式或四足機器人都會遇到問題。雙足的運動能力在這些場景下,提供了輪式和四足目前難以企及的“通用性”。
當然更性價比的選擇是直接配輪式底盤,但蠻顛覆大家認知的一個現象是,市場對接納雙足機器人的熱情是很高的。像我們的一些央企、國企、上市公司的合作伙伴,大家普遍的共識是,從未來的角度看來說,雙足機器人會是更加通用的一個選擇。
這些合作伙伴看的不僅是當下雙足的成本是否更貴。他們思考的是未來5-10年的生產力和競爭力。他們需要爲“下一代智能化”佈局,搶佔技術制高點。全尺寸雙足人形代表的就是那個“更高上限”的技術平臺。對他們來說,儘早探索、積累經驗和數據,確保在未來技術爆發時不掉隊,這本身就是巨大的價值。成本,在這個戰略考量面前是第二位的。
鳳凰網科技:行業內也在討論到底做雙足機器人有沒有必要,怎麼看何必要爲人形的爭論?
張淼:當下大家有這種疑問是很正常的,也恰好反映了行業處於一個健康探索階段。我的觀點很明確:形態本身不是目的,“解決什麼問題”和“達到什麼智能水平”纔是核心。
確實,當下出貨量高的玩家,很多聚焦在教育、展示市場。在這裡,雙足人形是“秀肌肉”的絕佳載體——奔跑、跳躍、翻跟頭,直觀展現運動控制和關節性能的巔峰。這高度契合他們的場景定位和商業邏輯。
但對靈寶來說,選擇雙足形態,核心是爲了解決特定場景的剛需——在複雜、非結構化的室外環境(如礦山、野外現場)實現可靠移動和作業。在這裡,雙足的地形適應性是任務完成與否的關鍵。形態的本質是工具。就像有人也會問我們“爲什麼一定要5根手指?3根不行嗎?”
從執行任務的角度上,你的機器配置一定是要滿足執行任務的基本需求,這是一個前提。在這個基礎上,要替客戶考慮如何以更低的成本滿足需求,在有的場景內其實可以降配。我們不是爲了“像人”而像人。
機器人的形態倒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當前大家看好人形機器人,是因爲未來“大小腦”發展更好的話,智能化水平提升是沒有上限的。
所謂不同形態,輪式的、足式的不過是一個載體,更加重要的智能化水平的提升部分。輪式、四足、雙足… 這些都只是“載體”。決定機器人終極價值的,是它承載的“智能”能否理解世界、自主決策、靈巧操作——這也是靈寶所有技術投入的終極目標。當智能化水平足夠高,對形態的探討將不會再是爭論的焦點。
談未來和價格:成本不是問題,要解決“能幹啥”疑問
鳳凰網科技:機器人行業是比較燒錢的,前期投入成本也比較高,有一些投資人會覺得有比較大的泡沫,你們會怎麼看待融資過熱的情況?
張淼:這是一個很市場化的行爲,在行業發展的初期有一定的泡沫,縱觀過去每一次出現大的行業變遷,早期都會有這樣這樣的一個階段。人形機器人和具身智能,本身就是探索未來的前沿領域。它需要頂尖的人才、需要上下游一起摸索、需要大量的真實場景去試錯迭代。早期資本的熱情,能把頂尖人才、有潛力的合作伙伴、還有那些之前可能沒被重視的真實需求,都快速吸引到這個賽道里來。
鳳凰網科技:機器人馬拉松比賽、搏擊比賽過後,會有比較明顯的感覺到市場關注度和熱度起來了嗎?
張淼:我們會更早一點感到熱度。去年11月底參加了一箇中關村仿生機器人大賽,現場表現還挺好的,從那開始感覺就和之前就完全不一樣了,比這兩個標誌性的事件會更早一點。
在供應鏈上的感覺是最直接的。前期供應商基本沒有針對於人形機器人細分場景去單獨做產品。但現在,很多供應商主動找上門,拿出專門爲機器人賽道設計的新產品讓我們試用,甚至爲此開了新產線。這變化非常實在。
從應用場景上來看,也有越來越多的潛在的場景合作方關注到賽道本身。我們收到大量跨界合作邀約,各行各業都有,有些完全沒想到。特別讓我意外的是商業服務領域,比如餐飲。
像工業、能源這些領域,市場集中度高、大企業進行超前佈局,是預期內的。但餐飲商服市場集中度低很多,玩家反而對新技術的接受度極高、探索意願很強。他們不會糾結“爲什麼不用輪式機器人”,而是積極想結合具身智能創造新玩法、新體驗。
中國整體上在這種偏服務類場景的土壤還是蠻好的,它提供了更多元的、快速驗證產品價值的“試驗田”。 這對我們找準細分賽道落地非常關鍵。
鳳凰網科技:人形機器人會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時間點迎來“GPT-3時刻”嗎,距離機器人成爲一個消費級產品還有多遠距離?
張淼:坦白講,現在不太好判斷。因爲本身底層技術路線還沒有收斂。就像智能手機爆發前需要觸屏、芯片、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融合一樣,人形機器人也需要“大腦”(AI決策)、“小腦”(運動控制)和“肢體”(硬件執行)三大系統實現協同突破,如果技術路線有明顯的收斂跡象情況下,這個時刻可能纔會到來。
要讓機器人變成一個消費級的產品,技術和產品的成熟度是一方面,還要考慮供應鏈是不是足夠成熟,能夠支撐這麼大的一個萬億級的市場。成本要降到多低,C端用戶才能接受,這對供應鏈是一個考驗。第三,安全性標準。畢竟是進到了一個家庭裡,可以直接跟人交互和協作,對安全性的標準一定更嚴格的。還有政策法規,讓機器人進到家庭裡,到底是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有沒有一個服務邊界。
這些的探討其實也還剛開始,我們近期其實也在參與人形機器人國家規劃標準的制定。因爲這些都沒成熟,可能得有一個共識基礎上,再談讓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是比較切實可行的。
鳳凰網科技:宇樹已經把價格打到10萬以下了,價格這塊你們怎麼考慮的?
張淼:價格固然重要,但我認爲更關鍵的是先回答用戶的根本問題:“它能爲我做什麼?”
這是對機器人產品的服務能力,以及服務邊界提出了要求和考量的。宇樹在高性能運動控制上很強,也是行業翹楚。但和靈寶CASBOT的發展路線不太一樣。我們更重具身操作和智能化,這些能力直接決定產品能否在我們看重的場景內落地應用。用戶不會爲“便宜但無用”買單。
要能進到家庭場景,其實要優先回答“它能爲我乾點啥”這個問題,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談成本和價格,是比較合適的。我們自己做這個事情的時候,看到很多系統性的技術攻關,細分技術領域天花板的突破,背後要做的工作還很多。
大家對於人形機器人的終局期待是有陪伴價值的,但應該不侷限於陪伴價值,都希望它能服務於你的生活和家庭。這也是爲什麼我們會堅持做全尺寸人形,因爲天花板會更高一些。隨着AI認知和操作能力的持續突破,這種形態所蘊含的潛力(比如適應複雜環境),將逐步轉化爲不可替代的生活價值。
鳳凰網科技:2025年行業的一個核心突破點會是在哪裡?
張淼:關鍵要看機器人在真實場景下的任務完成度吧。C端家庭場景短期仍難成熟,但很多半結構化環境我們認爲是具備交付條件和能力的。誰先在這些場景跑通,誰就能卡住這些場景的生態佔位。
交付是核心。我們會選擇先在B端、BtoC場景打磨產品能力、打磨供應鏈體系。未來C端市場需求會更復雜多樣,交付標準也會更嚴苛。我們必須提前在可落地的場景中跑通整個交付閉環。這樣,真正面對更大的C端市場時,我們纔有底氣。
鳳凰網科技:現在更大量級的公司也在進軍這個行業,包括一些車企也在入局,對你們會有壓力嗎?
張淼:創業階段的公司都有壓力,跟競爭對手大小可能關聯度不高。
因爲大家都能看到這個市場未來的前景,市場體量夠大,未開發的場景足夠多,關鍵是誰能真正扎進細分需求里長出價值。
車企和機器人的技術棧上吻合度確實很高,但也有一些差別。因爲車是跑在路上的,它感知的數據基本上都是車、路,車道線、綠化帶、路牌、弱勢交通參與者(非機動車和行人)這些。因爲我自己之前是做過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的,智駕這塊要感知的對象相對於機器人來說數量還是很有限的。
機器人感知到的環境是立體的,如果你走進千家萬戶的話,感知的是整個生活環境,比如廚房調料瓶、兒童玩具這些完全不同的物體,而且需在立體空間中理解、操作和決策,難度不一樣。
鳳凰網科技:對整個行業來說,除了產品化落地這方面,當下的一個最大的技術難點是什麼?
張淼:具身智能和操作,也就是VLA部署在真機上以後怎麼切實可行的商業化落地。這是行業當下的共性問題。技術路線可能還得再多探索。
鳳凰網科技:另外有人會覺得如果價格還是這樣的話,整個機器人ROI是很難算過來的,比如說在一些工業場景,如果人的成本比機器人成本更低,爲什麼要用機器人?
張淼:核心矛盾不在成本,而在能力缺口。當機器人只能完成工人20%的任務時,再低價也難替代人力;一旦突破70%任務覆蓋率,企業會搶着買單——因爲不只是人力成本,更是事故率、停機損失、產能彈性這些。當前算不過來賬,是因爲能力水平還沒達標,一旦達標了,出貨量就會上去,那成本就會降下來。
這是一連串的問題。確實工業場景的客戶很會計算投入產出比問題,但我們覺得核心並不在於成本。工業客戶真正考慮的不是“用不用機器人”,而是“現在用的機器人能不能真解決問題”。
如果能夠滿足需求,其實就中國市場來說,體量一旦上去了,成本控制相對來講是好做的一件事情。
本文源自:鳳凰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