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影音時代-索尼音樂也奉行的短影音行銷術

圖/Freepik

「別墅裡面唱K,水池裡面銀龍魚,我送阿叔茶具」—這些看似無厘頭卻極具畫面感的歌詞,搭配中式旋律,既俗氣又獨特。第一次聽,或許會疑惑:這是什麼風格?歌手是誰?如果依循過去周杰倫、蔡依林的暢銷曲模式,很難想像這樣的作品會爆紅。但它正是「抖音神曲」的代表:一種短影音驅動的產物,既映照閱聽衆的行爲改變,也揭示唱片公司的新策略。

攬佬與劉夫陽的《大展鴻圖》透過創意舞蹈、白領短劇、大學生惡搞等多樣玩法,在短影音平臺迅速引爆潮流,累積龐大播放量。

根據Spotify 2025年7月華語歌手月聽衆排行榜,攬佬憑藉《大展鴻圖》與《八方來財》突破310萬月聽衆,首次超越周杰倫。這不只是數據的突破,更代表演算法與跨平臺傳播,已經能讓新世代歌手挑戰傳統巨星。

短影音時代的行銷規則徹底改寫。過去依靠電臺打榜、MV曝光的單向推廣,已被「可玩性」與「演算法放大效應」取代。一首歌只要能被再創作,就能觸發平臺推薦,迅速擴散。

索尼音樂的《跳樓機》計劃,將這套邏輯制度化。新歌推出前,先釋出片段給創作者做冷啓動測試,再逐步擴散到舞蹈、情侶、寵物、美食等多元圈層,最後由演算法推波助瀾,讓歌曲快速破圈。這代表產業界已經從「以人選歌」轉向「以歌選人」,不再只依靠明星,而是由歌曲本身的可玩性與數據反饋決定誰能被推上舞臺。

這種方法論,大致包含六個步驟:先透過海量篩選從上千首demo中找出潛力旋律;再進行冷啓動測試,檢驗完播率與互動效果;若表現突出,便展開多圈層推廣,透過舞蹈、短劇、動畫等玩法滲透社羣;同時設計能對應時代氛圍的情緒主題,如焦慮、逆襲或打工人心聲,引發更大共鳴。隨後,內容自然跨平臺擴散,從抖音流向Reels與Shorts,實現快速國際化。最終,再以數據反饋驅動再創作,找出最常被使用的片段,反向指導新作品。

如今更進一步,AI已能在這個循環中發揮作用:根據平臺數據生成旋律,甚至即時生成不同版本的編曲或歌詞,讓「數據—AI—創作—再數據」形成新的加速引擎。

這過程與其說是音樂創作,不如說是一套「互聯網行銷公式」:大規模生產→冷啓動→多圈層擴散→演算法放大→數據與AI反饋→持續優化。爆紅歌曲已不是偶然,而是被系統化複製的結果。

對品牌而言,這些現象帶來三個啓示。第一,內容優先於明星:爆款不靠名氣,而在於能否提供再創作空間。第二,跨平臺國際化:只要切中演算法邏輯,內容就能自動流動,快速突破國界。第三,數據與AI驅動的迭代:內容必須持續隨數據調整,AI的介入更使優化效率大幅提升。

從《大展鴻圖》到《跳樓機》,看到的不只是兩首歌的成功,而是一個新時代的行銷規則:演算法是推手,短影音是舞臺,跨平臺傳播是常態,而AI則成爲加速器。意味着遊戲規則已經徹底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