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臺大金山蔡兆勲院長:心靈痛苦更勝病痛 籲重視全人善終照護
▲臺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蔡兆勲談末期照護:心靈之痛,比病痛更難療愈。(圖/記者郭世賢攝)
記者郭世賢/新北報導
臺大醫院金山分院蔡兆勲院長,以近30年陪伴末期病人的經驗,分享他對「善終」與生命意義的深刻體悟。蔡兆勲接受《ETtoday新聞雲》獨家專訪指出,心靈的痛苦往往比身體更沉重,而唯有從面對死亡過程中學習如何好好生活,才能真正實現「善終」。透過安寧緩和醫療的六大步驟,他致力於幫助病人減輕痛苦、完成善終準備,也呼籲社會正確認識自然死亡、安樂死與斷食的差異,尊重每一個人的生命尊嚴與選擇。
臺大醫院金山分院蔡兆勲院長,過去近30年來致力於陪伴與照顧末期病人。他深刻體會到,「從死亡過程中學習生活」是一門深刻的生命課題,也希望社會大衆能更正確認識「善終」的意義,擺脫常見的誤解。
心靈的痛苦,往往比身體更沉重。
蔡兆勲指出,在照護病人的過程中,他發現「心靈的苦比肉體的痛更沉重」。身體的疼痛可以靠藥物控制,但心靈上的痛楚,如怨天尤人、孤單寂寞、失落無助,卻沒有特效藥。一旦身體疼痛緩解後,這些深層的心靈痛苦便會浮現,甚至更加明顯。
▲蔡兆勲籲重視安寧療護:真正的善終,從照顧心開始。(圖/臺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蔡兆勲提供)
蔡兆勲強調,「死亡對人而言,是一個最大的挑戰。」因此,我們更應該藉由病人面對死亡的過程,學習如何真正地活着。他在學校開設「從善終的故事學習生命的智慧」課程,鼓勵年輕人提早思考生命的意義,學會樂活,活得更有價值。
安寧緩和醫療六大步驟。
根據多年實務經驗,蔡兆勲歸納出安寧緩和醫療的六大步驟:1、正確的預後評估:評估病人剩餘壽命,三天與三個月的照護方式截然不同。2、建立信任關係:包括親切打招呼、拉近距離、尋找共同點等十種具體方式。3、召開家庭會議:以「邀請」的姿態與家屬對話,而非「傳喚」。4、符合倫理的決策:區分哪些治療真正對病人有益,避免讓病人徒受痛苦。5、積極的死亡準備:涵蓋生命回顧、自我肯定、化解衝突、完成心願等五個面向。6、悲傷撫慰:協助家屬處理哀傷與失落情緒。
一位27歲病人的生命啓發。
蔡兆勲分享一位27歲病人的故事。這位病人自15歲起病痛纏身,最終因舌癌失去舌頭,無法言語與進食。當學生問他有何心願,他寫下:「想吃美食。」這簡單的一句話,反映出他深層的靈性渴望與對生命的眷戀。在醫療團隊的細心陪伴下,這位病人完成了自我肯定、化解內心衝突,以及「四道人生」(道歉、道謝、道愛、道別),最終安詳離世,甚至在臨終時露出一抹讓母親驚喜的微笑。
▲「善終不是不痛,而是圓滿」蔡兆勲強調全人臨終關懷。(圖/記者郭世賢攝)
「善終」不只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活得有尊嚴。
蔡兆勲強調,「善終」不只是生命結束的狀態,而是能夠「活得好」,纔有機會「死得好」。他明確區分三種不同的生命終止方式:1、自然死亡:遵循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不刻意延長或縮短生命。2、安樂死:透過藥物主動結束生命。3、斷食死:停止飲食直到死亡。
蔡兆勲特別提醒,社會上對「斷食善終」的倡議容易產生誤解,應區分「被斷食」與「自主停止進食」的不同。他呼籲大衆理解因病情導致的自然食慾減退,與刻意斷食的本質差異,避免不必要的家庭衝突與誤會。
善終的價值:從「想死」到「不想死」。
最後,蔡兆勲強調,多數末期病人在接受適當照護後,往往會從「想死」的念頭,轉變爲「不想死」的渴望。這正是安寧緩和醫療的價值所在,透過緩解痛苦、照顧心靈,讓病人重新獲得生活的品質與尊嚴,找到生命的意義,纔是真正的「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