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臺達電協作機器人「聲控」嘛ㄟ通!將自研運動控制平臺moverse

臺達電運動方案事業羣總經理黃羣皓表示,近兩年會先專注關節及感知模組、小腦控制器等研發。王鬱倫攝影

工廠中,一位操作員對身邊的機器人說:「請夾取藍色方塊給我」,這具協作機器手臂隨即啓動,透過機器視覺,在物品散落隨機擺放的工具箱中,挑出正確零件完成任務。這是臺達電(2308)第一具聽懂中文口語指令的協作機器人D-Bot,該公司預計將於20日「臺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發表。

臺廠加速佈局機器人產業,人形機器人則被視爲是機器人型態的終極目標,可以多功展示類人類功能。TrendForce資深研究經理曾伯楷表示,今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數量不超過1萬臺,數量不多,原因是成本過高,技術未成熟,且市場缺乏足夠應用場景,他舉特斯拉Optimus量產延後,原因除技術問題,相較於AMR或機器手臂的低成本高效率,還沒找到可以大量部署發揮的空間。

臺達電已於8月成立人形機器人實驗室,宣示進軍人形機器人產業,運動方案事業羣總經理黃羣皓出席TrendForce「AI&機器人黃金交會」論壇表示,臺達電將專注於工業型與協作型機器人的特點融合,結合高速及精準、容易使用操作特性,爲此他們開發了模組化機器人RS-M,讓關節、力矩模組化,可以根據客戶要的載重功能換零件。

黃羣皓表示,人形機器人是機器人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未來可能在5到10年內進入家庭,以滿足人類社會勞力短缺及高齡化社會需要。但初期會先針對搬運、巡檢、遠端控制3大應用情境爲主要市場,中期將建立認知自主能力,走入家庭,終極發展將是替人類探索宇宙新世界。

他強調這將是漸進的發展過程,將逐步提升機器人的靈活度跟環境適應性,對於臺達電而言,會先以擅長的製造業開始,針對不同行業場域需要開發如「金屬加工」、「機牀」、「橡塑膠」及「汽車配件」所需單站或整條生產線、甚至整廠自動化發展需求。

黃羣皓表示,人形機器人將從「智慧化」走向「自主化」,能夠自行判斷並優化執行策略,不需人去精確規劃路徑與速度,就像臺達電開發Cognibot套件,放在協作機器人D-Bot末端,結合AI跟感測技術,就能以語言操作機器人工作,機器人利用視覺檢視環境更即時完成任務。

人形機器人核心零件方面,有分大腦跟小腦區塊,大腦是負責感知,跟人一樣可以溝通,小腦則是負責運動控制、輔助平衡、快速響應與反射神經功能。臺達電目前在人形機器人開發的階段,2025到2026年將放在「動力面」,也就是小腦端。

他解釋,臺達尤其會朝輕量化高撓性關節(joint)的開發、小型末端感知模組、以及小腦運動控制,甚至爲此打造了運動設計平臺「moverse」。

臺達電也開發出SCARA高速機器人,黃羣皓透露,臺達掌握馬達和減速機等關鍵零組件,使他們能調整並提升整體的速度、效率及剛性,生產據點位於臺南,包含馬達和驅動器,至於減速機雖目前使用合作伙伴產品,但臺達本身也具備諧波減速機研發能力。

曾柏楷表示,未來的機器人趨勢是「軟體定義」,即透過軟體和AI賦能機器人使其能執行更多任務,當應用場景出現時,整體量能纔會起飛,而現在大型語言模型(LLM)和晶片是人形機器人內部軟硬體中最重要的兩個部分,目前呈現軟體先行、硬體還在積極跟上的態勢,此時他認爲晶片端,臺灣最具潛力的爲車用晶片廠商,因晶片要求相似,將是最有潛力跨足機器人晶片領域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