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銳:高校要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中“實幹答題”

本文轉自:人民網

“建設教育強國”系列訪談——

杜銳:高校要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中“實幹答題”

李依環、孫競、實習生曹子味

“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高校作爲教育、科技、人才的集聚地,必須錨定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率先發力、率先突破,奮力書寫教育強國建設的高校答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八屆理事會第十次會議舉辦期間,延邊大學黨委書記杜銳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談到。

建強立德樹人“主陣地”

杜銳表示,高校承擔着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必須在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上“主動領題”,堅定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要鑄牢思政育人“魂脈”,構建以思政課爲主體,以通識課、專業課爲兩翼的大思政課程羣,進一步提煉邊疆地區紅色文化精髓,開發適配校情學情的“紅課”,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思政育人全過程,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要建好學科專業‘根脈’,深化學科專業供給側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制。”杜銳建議,優化貫通培養、學科交叉、聯合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增設區域國別學、智能分子工程、人工智能教育等學科專業,加快培養新技術、新裝備、新業態等領域拔尖創新人才,提升人才培養的適切性。

激活科技創新“動力源”

“高校承擔着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任,必須在深化科研體制改革上‘精準破題’,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杜銳說。

他談到,要構建戰略導向的科創矩陣,聚焦現代化大農業,以及人蔘、黃牛等吉林省特色產業,深入開展有組織科研,建立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爲核心,以科技小院、現代產業學院等爲支撐的科研創新矩陣,加大原創性科技創新成果產出,培育壯大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領域新質生產力,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文章。

同時,杜銳表示,高校要着力構建產教融合的創新鏈條,探索教育培養人才、人才支撐科技、科技反哺企業的產學研協同發展路徑,搭建校地校企人才供需對接平臺,以需求定項目、以項目定團隊,構建優質資源共享、科研項目共育、技術開發共研的產教融合創新體,形成定向研發、定向轉化、定向服務科研成果落地機制,推動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高水平創造、高效率轉化。

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

對於人才引育,杜銳表示,高校承擔着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職責使命,必須在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上“實幹答題”,爲強國建設和吉林全面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他談到,要強化戰略人才儲備,挖掘區域人才政策紅利,加強前瞻性、階梯性人才佈局,建立專兼職、雙聘制、特聘崗位等引才機制,在引育戰略科學家、造就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等方面先行先試,着力構建兩院院士、國家級領軍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團隊爲一體的人才隊伍,形成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發展生態。

“要強化青年人才培養,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的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量身制定青年人才培養的長遠規劃與個性化方案。”杜銳表示,要建立以貢獻和質量爲核心的標誌性成果評價體系,支持青年教師跨學科、跨領域組建教學科研團隊,推動青年人才倍增成長,積蓄高質量發展力量,爲強國建設和吉林全面振興築基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