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彭金隆邀10家壽險董總面談聚焦三議題 擬推費利率非長期保證新制

彭金隆上週召十家壽險董總一對一面談,聚焦三大議題。圖/本報資料照片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在上週除了親自站上第一線,邀集全體金控高層舉行公開收購的公聽會,外界所不知道的是他更分批約見壽險董總。知情人士透露,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上週已密集召集至少十家壽險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前來金管會,一對一的聽取壽險業者對於未來的壽險業發展建議,彭金隆聚焦三大面向,其中最受到業者高度矚目的,就是彭金隆首度拋出了鼓勵業者提出「非長期保證」費率或利率,以及可調整保費的商品,包括利變險或健康險的構想,業界人士指出,倘若非長期保證費率或利率的商品能夠上路,連同對於業者所面臨匯損或利差損的問題都將大有改善空間。

據透露,彭金隆在與業者的一對一會談中,主要聚焦的議題有三大面向,包括,1. 壽險業長期面臨匯率波動的挑戰,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案;2. 壽險業面臨利率和死亡率、罹病率等不確定性,是否能研發出「可調整保費」,或是「非長期保證」費率或利率的壽險,或諸如防癌險等健康險的商品,來改善目前保險給付經常遠高於業者原先估算、衝擊業者財務的情況;3. 壽險業者如何改善現在的「資產與負債」在幣別等錯配的問題。

相關人士指出,彭金隆分批邀請壽險公司來座談,希望能透過一對一的方式,讓業者發表意見較沒有顧慮,陪同彭金隆的還包括了保險局長王麗惠、副局長蔡火炎以及其他重要的部室主管。

其中,解決資產與負債錯配的問題,在彭金隆和業界高層的會談中,更進而延伸到壽險業者如何能把更多的海外投資,移轉至國內來進行。不過據瞭解,很多業者都向金管會反應,最有興趣投資的公建項目,其實是「高速公路」,而且希望能把高速公路包裝成「證券化」商品來讓壽險業投資,如此更有穩定的經常性收益,但據悉金管會在與業者會談時,目前的迴應暫爲高速公路由交通部主政,以及交通部較傾向用編列預算,而非以證券化的方式來籌資,在壽險業者爭取者衆之下,未來交通部態度會否改變,仍有待觀察;而金管會目前爭取壽險業者來投資的公建,主要爲倉儲、廢棄水處理,以及社會住宅等項目。

對於彭金隆所拋出的可調整費率產品的主張,壽險業者大多樂見其成。壽險業者指出,過去實支實付險在續保時,原本都有續保時可調整(調高)費率的條款,但一年前保局已要求必須得到保戶的同意,才能調高,結果變成實務上根本無法執行,如今金管會有此想法,若真能執行,對壽險業者的風險承擔能力的確有所幫助,不只壽險業的利變險,尤其健康險裡最具代表性的癌症險已讓多家壽險公司因爲損率不堪負荷而「賠到怕」,倘若主管機關能開善門開放這種非長期保證的產品,壽險公司也較敢再推防癌險,不致大家因爲賠到怕而不敢再推新產品。

據指出,彭金隆想提出的方案,並非不保證,而是保證期間不致太長而讓業者無法應變。彭金隆以前在學界時,就曾有這種推出「非長期保證」費率及利率商品的主張,而作爲金管會和業界介接最爲重要的保發中心,保發中心總經理詹芳書在學界時,亦有對外發表過相關的評論,也因此業界也認爲,彭金隆所提出的這個構想,未來上路的可能性非常高。

此外,過去二人的主張較集中於利變壽險商品的調整,現在的範圍則會擴大至健康險,尤其是癌症險這些,因爲國人的高齡化,使得許多癌症險「賠很大」,早已超出業者的精算範圍,倘若是以主約搭附約的方式,附約一年續約一次,癌症險較有每年變動費率的空間,但倘若是分期繳的癌症險,現在則通常是首次覈保體檢完了之後,就一律到底,很多的給付早已超越當初業者推估的損率。

這樣的構想在實際執行時,必須在保費或利率給付機制中,先約定可將利率或保費費率調整機制的情境,再看消費者是否接受,纔會簽約,由於事先已在合約中約定,之後就不會有爭議。例如,保險公司在提出商品時,也可以提出模擬情境,讓消費者充份瞭解什麼樣的情況之下,保險費率會調整,以及這些調整對保單價值和保險金額的實際影響,同時,保險公司可以設計具有不同風險等級的產品選項,包括利率調整頻率、幅度的限制,或最低死亡給付金額等,都可以在調整機制中作約定。尤其是這種可調整式的機制建立起來,金管會也就沒必要再限制業者推出儲蓄險,因爲一旦利率或投資環境出現大變化時,壽險業者會有應變空間,高利保單也不再成爲壽險業者永遠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