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大體老師上課前得等3年 製作流程「全身血管灌防腐劑」

大體老師在完成解剖教學後,由學校舉辦感恩追思儀式,再送到火葬場進行火化。(圖/高醫大提供)

解剖學是醫學生培育養成的重要課程,高醫大醫學系解剖學科助理教授何宛怡表示,以高醫大爲例,早期大體老師多來自遊民或榮民,甚至無名屍,現在都是來自捐贈,也就是生前或由家屬簽署捐贈同意書,從完成捐贈到「授課結束」,過程約需2至3年,其中包括近1年的防腐處理,與約2年的存放時間。

何宛怡投身解剖教學36年,也見證國人對捐贈大體觀念的改變,她說,早期捐贈風氣未開,大體老師來源有限,多爲遊民或無親屬在臺的榮民,一年不到20位,但現在全都來自捐贈,且幾乎每一學年到學年末,都要暫緩接受捐贈,因學校保存大體老師上限是50具,每年上課使用19具,若捐贈大於使用數,就得暫緩。

何宛怡說明如何利用幫浦與管線,將防腐液(左方白色液體)注入大體老師的血管裡。(吳慧芬攝)

何宛怡說,大體老師從離世,到完成解剖研究與火化,平均約需2到3年。其製作流程大致如下。

生前簽署或身後由家屬簽署同意書,學校會先評估大體的狀況是否符合條件,例如不能有法定傳染病,或做過重大摘除器官手術。

接運遺體到學校後,技術人員會清潔遺體,並於幾天內進行防腐處理,以幫浦加壓的方式,從遺體股動脈注入防腐劑,進行全身灌流,能滲透到組織深處,防腐劑成分包括福馬林、酒精、甘油、石碳酸和水等。

何宛怡站在浸泡大體老師的貯存槽前,左一的貯存槽上貼有9張貼紙,代表裡面置放了9具大體老師。(吳慧芬攝)

完成初步防腐的遺體,會置入充滿福馬林等防腐液體的貯存槽中,讓防腐作用完全,浸泡時間約半年至1年。

經過上述約一年的前置作業與防腐處理,從貯存槽裡打撈起遺體,將其置放於屍袋內,屍袋有少量防腐液,減緩遺體水份流失,即完成大體老師製作,再將大體老師移置攝氏4至6度的冷藏室幹室貯存,供解剖課程備用。從捐贈到啓用的過程約需2到3年。

完成浸泡防腐處理的大體老師,會裝入屍袋,移到冷藏室乾式儲存,前方溫度顯示是攝氏3.9度。(吳慧芬攝)

大體老師在被完成解剖教學後,由學校舉辦感恩追思儀式,並進行火化,骨灰依家屬意願領回安奉,或由校方進行樹葬。

★本新聞的圖文,未經《中時新聞網》授權同意,請勿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