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新風評丨辦好 “關鍵培訓”,讓移風易俗在基層紮根結果

8月22日,東營市舉辦紅白理事會骨幹成員培訓班,180餘名來自市縣鄉村的紅白理事會成員齊聚一堂,共話移風易俗新路徑。這場培訓不僅是對市委、市政府深化婚喪習俗改革部署的精準落實,更折射出東營推動文明鄉風建設的堅定決心與創新實踐。

移風易俗,看似是“風俗之事”,實則是“治理之要”。它關乎百姓切身利益,關乎鄉風文明程度,更關乎基層社會治理的現代化轉型。過去,不少地方在推進過程中常陷入“上面熱、下面冷”的困境,政策落不了地、羣衆不買賬,甚至出現“反彈回潮”現象。其根源在於缺乏一支懂政策、通人情、善協調的基層力量。而紅白理事會,正是打通這“最後一公里”的關鍵所在。會議中強調要 “引導好黨員幹部、廣大羣衆等‘三個羣體’”,紅白理事會作爲基層自治組織,既是政策落地的 “翻譯官”,也是習俗改革的 “操盤手”,他們熟稔鄉土人情,知曉羣衆訴求,其履職能力直接決定着婚喪新規能否從 “紙上條文” 變爲 “田間地頭的新風”。培訓將政策解讀與實操指導相結合,正是爲了讓這些 “一線指揮員” 既懂 “爲什麼改”,更懂 “怎麼改”,避免基層工作陷入 “想幹不會幹、會幹不敢幹” 的困境。

移風易俗的生命力,在於能否提供可複製、可落地的 “解決方案”。從廣饒縣皁李村 “文明稻喜・文化有禮” 的特色實踐,到利津縣高家村 “百姓廚房” 降成本、集體婚禮樹新風的創新舉措,再到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錦苑社區 “喜事管家” 的公益服務模式,一個個來自基層的鮮活案例,成爲了移風易俗最生動的 “教材”。這種 “看得見、學得來” 的 “東營方案”,能讓基層工作者快速找到發力點,讓改革措施真正 “接地氣、能落地”。

移風易俗的最終落點,始終是 “讓羣衆得實惠”。培訓中專門設置 “身後事” 網上申報實操環節,看似細節,實則精準擊中了羣衆辦事的 “痛點”。長期以來,婚喪事宜的繁瑣流程、高額開支,讓不少羣衆 “有苦難言”,既要顧及 “面子”,又要承擔 “裡子” 的壓力。從簡化流程、共享用品到公益服務,每一項措施都圍繞 “減輕羣衆負擔” 展開。當 “簡辦” 與 “便利” 同行,當 “新風” 與 “實惠” 相伴,羣衆自然會從 “要我改” 轉變爲 “我要改”,文明鄉風才能真正內化爲羣衆的自覺選擇。

移風易俗不是“一陣風”,而是一場“持久戰”;不是“單打獨鬥”,而是“系統推進”。東營正以制度化、精細化的治理實踐,讓移風易俗真正紮根鄉土、惠及百姓,爲文明鄉風建設注入持久動力。(大衆新聞記者 商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