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團齊聲喊「餵食無罪」 野保團體批:衍生車禍犬傷事件
動保團體今日於農業部舉辦「反禁餵食」活動,對此野保團體則認爲,每年因遊蕩動物引發的交通事故近3000件,且犬隻攻擊民衆、野生動物的事件也屢見不鮮,受害者涵蓋兒童、長者等,呼籲政府應強化飼主責任、推動源頭減量,正視遊蕩犬問題,還給人民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鄧博仁攝)
動團今(26)日號召前往農業部抗議,要求切勿重啓安樂死,並且不可將禁餵食入法,否則將衍生更嚴重生態危機,野保團體則認爲,每年因遊蕩動物引發的交通事故近3000件,且犬隻攻擊民衆、野生動物的事件也屢見不鮮,受害者涵蓋兒童、長者等,呼籲政府應強化飼主責任、推動源頭減量,正視遊蕩犬問題,還給人民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
爲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指出,遊蕩犬的危害,早已不僅止於穿越道路,更可能追逐機車或腳踏車,甚至突然竄出馬路,讓駕駛與乘客陷入險境,嚴重時更釀成重大車禍,更值得警惕的是,過去已有因遊蕩犬受害而獲准的國賠案例,顯示全民正在爲錯誤政策買單,呼籲政府應該正視遊蕩犬問題,還給人民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
聯盟提到,遊蕩犬貓族羣的規模與人爲餵食行爲高度相關,在固定餵食點周邊,犬隻族羣的密度很高,並且造成較多的犬隻交通事故,而這種「聚集」現象,不僅加劇跨物種疾病的交叉感染,也使人與動物之間的衝突更爲頻繁。對餵食者而言,也許是一時的「善意」,但實際上卻是在製造高風險熱區。
動保團體成員26日在農業部外舉行抗議行動,高舉標語,激烈喊話反對「禁喂流浪犬貓」政策,呼籲政府正視源頭管理,勿將責任推給餵養志工。(鄧博仁攝)
此外,部分動團主張「吃飽了就不會攻擊人或野生動物」論述,事實上游蕩犬即使是在飽食狀態,仍會基於本能展開所謂「娛樂性狩獵」,根據野生動物救傷機構的資料,臺灣許多野生動物的死亡並非源自覓食,而是單純因犬羣追逐與捕殺所致,近年已有許多石虎、穿山甲、山羌遭犬羣攻擊致死但並無被取食跡象的案例,顯示犬隻並非因飢餓捕食,足以證明「吃飽不攻擊」是一種忽視動物習性的錯誤論述。
聯盟強調,遊蕩動物問題的核心,在於「責任」是否明確,若政府容許餵養行爲普遍存在,勢必造成飼主責任的巨大漏洞,一旦責任模糊化,等同於鼓勵不負責任的飼養文化,任何人都可以宣稱「我不是棄養、放養,只是餵食」,導致管理與執法陷入困境。隨着時間推移,登記、晶片和結紮等制度將逐步失去效力,「飼主責任」也將名存實亡。
聯盟呼籲,政府應強化飼主責任,落實登記與晶片制度,嚴禁棄養與放養,並推動源頭減量,普遍結紮、禁止餵食,避免族羣不斷擴張,而收容方面,應提高收容所週轉率,落實人道安樂及送養機制,同時透過資源與法制支持,給予地方政府充分的資源與法令依據,避免管理淪爲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