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深處的候鳥保護站
新華社長沙8月25日電(記者周勉)位於洞庭湖腹地的舵杆洲,形如舵杆,有着“水漲爲湖、水落爲洲”的獨特溼地地貌,這使其成爲湖南重要的候鳥越冬地和鳥類科研基地。
2024年,湖南省林業局開始實施《湖南省候鳥保護兩年行動方案》,在全省主要候鳥遷飛通道、越冬地和繁殖地新建和改造91處候鳥保護站房,位於南洞庭湖和東洞庭湖交界處的益陽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南縣管理局舵杆洲管理站就是其中之一。
近一年來,這裡新添置了23個全天候高清攝像頭、數臺無人機和紅外相機等現代化設備,並建立了一支24小時全天候巡護隊。
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南縣管理局副局長鬍彩豔說,硬件的升級和人員的增加有效遏制了人類活動對候鳥生存空間的擠壓,管理站不僅制止了多起非法垂釣和違規放牧行爲,還修復了數千畝退化溼地。
“我們的監控系統覆蓋舵杆洲2.8萬畝面積,捕捉到了過去想都想不到的珍貴畫面,瞭解到了許多之前不曾瞭解的候鳥習性。”舵杆洲管理站副站長高宏告訴記者。
高宏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對拍攝到的各種水鳥影像進行分類建檔,一年多的時間裡,他已拍攝下數千GB的影像資料。
去年底,監控系統拍攝到一隻東方白鸛爲進食反覆洗涮魚類的獨特行爲。今年4月,記錄到5只東方白鸛幼鳥破殼而出且全部存活的可貴畫面。這些視頻資料已作爲重要研究素材,全部提供給合作科研機構進行鳥類科研分析。
“2021年,舵杆洲記錄到的越冬候鳥只有10多種、1萬多隻,去冬今春,增加到了50多種、5萬多隻。”高宏介紹,其中青頭潛鴨、東方白鸛、白額雁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的種羣數量增加非常明顯。
隨着鳥類數量增加、棲息地環境改善,候鳥保護站的作用已不侷限於巡護和監測。2024年12月,舵杆洲管理站成爲重要的試驗點,配合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開展“候鳥食源地建設試驗”研究。
“洞庭湖很多區域在冬季枯水期時都是落水爲洲,因此會生長出大量苔草,是鳥類非常重要的食源之一。”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院教授盧偉志說,他們在舵杆洲設置了試驗樣地,對苔草進行分時節、有計劃收割,並研究維持何種水分條件和疏密程度能發揮出最佳的生態效益。
盧偉志說,希望通過這項試驗,未來幾年能爲洞庭湖、鄱陽湖等湖泊的候鳥食源地建設提供一套可供參考的技術標準。
《湖南省候鳥保護兩年行動方案》的實施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效。今年3月完成的湖南省2024年至2025年越冬候鳥同步監測的數據顯示,共有77種、46.52萬隻候鳥在湖南境內越冬,兩項數據均創歷史新高。
“全省91處候鳥保護站房將在今年底全部建設完成。”湖南省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石振威介紹,它們將爲系統評估湖南候鳥數量、分佈及變化規律提供更加精準的數據支撐,同時還可支持開展候鳥保護相關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爲基層候鳥保護隊伍建設和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髮揮積極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