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觀察丨亞太股市呈回穩態勢,非美貨幣升值凸顯市場對美信心下滑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胡慧茵 廣州報道

亞太股市似乎已逆轉上一輪的暴跌態勢。上週,亞太股市普遍回升,其中以新加坡股市漲勢最爲迅猛。

具體來看,上週東南亞股市多數上漲。新加坡股市領漲,新加坡海峽指數週漲5.92%,報3720.33點;馬來西亞吉隆坡綜合指數週漲3.07%,報1499.4點;菲律賓馬尼拉指數週漲0.86%,報6134.62點;泰國SET指數週漲1.97%,報1150.95點;印尼雅加達綜合指數(JKSE)周漲2.81%或176點,報6438.27點;越南胡志明指數週跌0.27%,報1219.12點。

其他亞太股市同樣上漲明顯。日經225指數週漲3.41%或1144.7點,報34730.28點;韓國KOSPI指數週漲2.08%,報2483.42點;澳大利亞S&P/ASX200指數週漲2.26%,報7819.1點。

法國里昂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李徽徽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促使亞太股市回穩,首先是美債收益率回落和美股階段性企穩,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暫緩對部分國家加徵新關稅”的表態之後,全球市場波動短暫緩和,帶動避險情緒下降,亞太風險資產得到提振;其次,亞太貨幣反彈,在美元指數連日下跌之際,亞太貨幣兌美元匯率回升,緩解資金外流與進口成本壓力,增強市場風險偏好;再者,中國宏觀數據超預期,強化了外界對中國經濟“穩中趨升”的判斷。

亞太市場仍被看好

上週,亞太股市呈現震盪回升的態勢。

包括日韓、澳大利亞、新加坡和印尼等股指紛紛扭轉此前一週跌勢,止跌回升。其中,新加坡股市上漲最爲明顯,從此前一週的下跌8.19%,轉爲上週上漲5.92%。同樣反彈劇烈的還有日韓和澳大利亞股市,上週均漲超2%。

與此同時,亞太市場的貨幣表現堅挺。截至發稿,日元兌美元周漲0.94%,泰銖兌美元周漲0.23%,周內泰銖一度升至去年10月以來的最高水平;新加坡元兌美元周漲0.62%,韓元兌美元周漲0.21%,澳元兌美元周漲1.39%。

談及美元指數的連續下滑,李徽徽表示主要有三方面因素:首先,是政策不確定性與市場信心下降,特朗普政府近期實施的大規模關稅政策,以及對美聯儲獨立性的質疑,削弱了投資者對美國經濟政策的信心;其次,資本外流與避險情緒上升,美國資產的吸引力下降,全球投資者轉而投資黃金、歐元、日元等傳統避險資產,導致美元需求減少;再者,美國財政赤字擴大,債務水平攀升,增加了市場對美元長期價值的擔憂。

種種因素下,亞太股市被市場看好。景順亞太區(日本除外)全球市場策略師趙耀庭認爲,亞太市場的波動較大,其中一個原因是其經濟有更大程度的貿易導向性。但亞洲貨幣相對於美元表現較好,尤其是日元,展現出防禦性與避險特性。投資者應繼續投資亞洲市場,該地區不僅在估值方面更具吸引力,且相對增長前景更佳。亞洲各國政策制定者可能會加大財政和貨幣刺激力度,以爲當地經濟增長提供支撐,並確保經濟增長基本面穩固。

不過也有受訪專家認爲,當前亞太股市走勢仍存在衆多不確定性。李徽徽認爲,上週亞太股反彈更多是對前期悲觀預期的修正,並不具備趨勢性反轉基礎。他認爲,亞太股市將進入“高波動、結構分化”的階段。

“短期看,本輪反彈具有超跌性質,但並未改變亞太市場‘外部擾動頻繁、內部支撐有限’的格局。隨着美國關稅政策可能再次轉變、美債收益率再度波動,亞太市場仍將面臨反覆。”李徽徽表示,以中期走勢來看,市場分化將持續。中國穩增長髮力將帶動周邊經濟復甦,而日韓和東南亞則受制於出口壓力和資本外流,表現或相對滯後。

印尼股債走勢背離

就在股市反彈的同時,印尼國債正連續遭遇拋售。

印尼財政部數據顯示,4月14日全球基金淨賣出2560萬美元印尼債券,爲連續第九天遭到拋售;據交易所數據,4月15日全球基金淨賣出1.47億美元該國股票,爲連續第六天遭到拋售。

在李徽徽看來,印尼債市承壓有幾方面原因:第一,政策不確定性與財政擔憂,印尼總統普拉博沃的政策調整引發了投資者對印尼治理透明度的擔憂;第二,美國對印尼徵收關稅,加劇了印尼的出口壓力,導致印尼盾匯率下跌至歷史新低。儘管印尼央行積極干預匯市,但外資對印尼債券的避險需求減少,轉而尋求更穩定的投資渠道;第三,在股市大幅波動和政治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投資者傾向於減少在新興市場的債券敞口,轉向黃金等傳統避險資產。

日韓危機仍深重

據央視新聞報道,上週,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表示,美國關稅政策將衝擊日本經濟,並可能對國際金融資本市場產生負面影響。植田和男說,美國關稅政策除直接影響貿易活動外,還導致不確定性增加,對企業和家庭的信心造成衝擊。他認爲,美國的關稅政策將對日本經濟造成下行壓力。他表示,現在需要不帶預設地研判關稅對經濟和物價前景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審慎決定恰當的金融政策。

李徽徽認爲,美國關稅對日本經濟構成了多方面的衝擊。作爲一個高度依賴出口的國家,日本的汽車行業約有20%的出口面向美國市場。關稅的實施直接增加了日本商品在美國市場的成本,削弱了其競爭力。

自2022年3月以來,日本政府首次下調了對企業信心的預期,稱其“幾乎持平”,此前日本央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截至3月的三個月內,大型製造商的商業情緒惡化至一年來的最低水平。

由於食品成本持續上漲,日本3月核心通脹加速,使日本央行權衡上升的物價壓力與美國關稅上調帶來的經濟風險的任務複雜化。因此有分析認爲,日本央行將在下一次貨幣政策決議中維持利率不變,加息時機或推遲至7月或更晚。

韓國也在藉助政策緩和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上週,韓國財政部發布聲明,韓國計劃發行8.1萬億韓元的債券,以爲12.2萬億韓元的額外預算提供資金;其餘部分資金將由財政盈餘提供。

李徽徽認爲,從財政政策角度看,此次補充預算具有明顯的逆週期調節特徵。在外部貿易環境惡化和內部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政府通過增加財政支出,旨在穩定經濟增長、支持受影響行業、提升災害應對能力,並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預算案將使韓國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從2.8%上升至3.2%,政府債務佔GDP的比重也將增加至48.4%。因此,政府需在刺激經濟和維持財政可持續性之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