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觀察丨特朗普關稅陰霾下 美股市場擔心什麼?

特約撰稿 王應貴

儘管美國通脹壓力減緩,市場卻憂慮特朗普政府飄忽不定的關稅政策將引發新一輪通脹,股票市場的表現就是最好的證明。

上週公佈的美國消費價格指數(零售)和生產價格指數(批發)出現回落趨勢,然而市場更加憂慮未來通脹變化,投資者不再相信美國經濟可以獨善其身,也不再相信2025年美股市場會持續前兩年的驚豔表現。

最近一個月,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平均指數、標準普爾500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和羅素2000指數(小盤股)分別下挫6.86%、7.78%、11.35%、10.35%。今年1月科技七巨頭股價創歷史新高,截至上週五收盤時,相對1月股價高點谷歌跌2.6%,亞馬遜跌2.51%,蘋果公司跌3.36%,META(臉書)跌4.67%,特斯拉跌2.99%,微軟微跌1.17%。在避險情緒升溫的情況下,黃金成爲投資者首選,上週五黃金主力期貨(COMEX)價格突破每盎司3000美元,倫敦現貨也短暫突破了3000美元,黃金的保值功能充分體現出來了。

特朗普執迷於提高關稅,美國企業無所適從

新關稅政策爲特朗普經濟政策的內核。用特朗普的話說,關稅爲美國的頭等大事,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這是對特朗普政府新政的簡短總結,也是讓市場最緊張的表述。特朗普坦言,因爲他們“在幹一件大事”,在轉型期間(經濟由政府財政支出驅動模式轉向私營部門投資拉動模式),經濟要經歷“排毒”(detox)過程,可能會出現衰退,也會產生痛苦,但關稅政策目的是“讓美國再次偉大”。特朗普團隊中其他人認爲,改變美國經濟增長模式乃當務之急,政府不在意股票市場以及短期通脹壓力。

特朗普2.0經濟政策與2016年政策截然不同。特朗普1.0時期,美國政府先大幅削減稅率,經濟取得了顯著增長後再緩慢提高海關稅率,並於2020年1月與中國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定。人們把特朗普第一屆政府的經濟政策比作“特朗普看跌期權”,即美國政府會爲企業兜底(設置一個保護價),把第二屆政府的政策比作“特朗普看漲期權”,即政府爲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經營環境,企業可以長期看好經濟增長,並從中獲得持續收益。簡單說來,美國政府要掃清經濟運行中資源配置不合理現象,讓經濟駛入可持續增長軌道。

然而,金融市場擔心的是美國政府關稅政策朝令夕改,以及所產生的混亂與不確定性。投資者普遍認爲,特朗普2.0矯枉過正讓“軟着陸”更加遙遠,“硬着陸”將成爲最終結局。美國向其他國家加徵關稅,必然遭致其他國家的反制措施,這勢必增加通脹壓力。加徵關稅的經濟後果是,美國國內商品價格一定比國際價格高出很多,重新點燃通貨膨脹、破壞經濟韌性。在混亂的局面下,政策不確定性和通脹壓力導致企業無法作長遠投資規劃,經濟衰退時點或許比任何時候都近。

關稅政策的本質就是美國政府要緊縮財政政策,削減一切不必要的開支,通過減稅等優惠政策鼓勵私營部門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換言之,美聯邦政府要摒棄凱恩斯主義,不再大包大攬,欲讓市場供需關係發揮更大作用。殊不知,關稅政策正扭曲市場經濟規律。

美國難以承受關稅之重

2024年,美國貿易逆差達到了1.2萬億美元,再一次創歷史紀錄。美國貿易逆差是個歷史遺留問題。從1992年至今,美國貿易連年逆差,像滾雪球式地越滾越大,進口增加只是個表面現象,深層次原因在於美國製造業衰落,生產跟不上國內需求。從宏觀層面講,美國跨國企業充分利用了全球供應鏈的高效體系,把生產成本偏高的產業轉移到海外生產基地,把營銷、財務、研發等核心競爭部門留在本土。如今,美國政府強推“脫鉤斷鏈”政策,以各種優惠政策、承諾促使美國製造業上岸或“友岸外包”,打亂並割裂了現有的供應鏈體系。在特朗普2.0政策下,連“友岸外包”都不受待見。

爲此,美國跨國企業憂心忡忡,因爲實現本國生產難上加難。首先,美國基礎設施大都爲二戰之後建成的,經過幾十年後這些設施需要拆除或升級,但美國政府又沒有錢投資。電力生產已讓美國疲於應付。爲了在人工智能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美國大型公司正在或計劃修建數據中心,但現有的電力供應根本滿足不了數據中心的用電需求,何況製造業大規模回遷?美國製造業生態惡化,缺乏相應的工程師和熟練的技術工人,也沒有相應的供應鏈體系,生產出來的商品價格一定高於國際市場,毫無國際競爭力可言。

關稅政策顯然解決不了貿易逆差問題,而且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糕。汽車貿易赤字最大,有分析稱增加關稅會讓北美汽車生產減產三分之一。汽車生產需要全球供應鏈分工合作,例如,F-50是福特最暢銷的一款汽車,完全在美國本土組裝,但約2700個(不含小配件)汽車配件來自至少24個國家。關稅政策會先重傷美國自己,然後是海外供應商。

除汽車汽配外,美國二十大類商品逆差還包括藥品、計算機、通訊設備、服裝、芯片及器件等,均爲美國家庭消費的主打產品,加徵關稅肯定會打擊消費者信心。據美國勞工部CPI報告,2月份的通貨膨脹環比(與1月份相比)上漲0.2%,同比上漲3.1%。通脹超預期降溫的主要原因是:航空服務跌4%,汽油價格跌1%,奶製品價格跌1%。美國金融市場正評估新關稅政策的經濟後果,也不在意這些微小變化,因爲一旦關稅政策落地,已取得的反通脹成果將瞬間化爲烏有。特朗普政府對部分產品加徵關稅都引起這麼大的反應(金融市場下跌),何況全面徵稅?美國政府認爲其他國家會默默硬扛關稅負擔,這種想法完全不切實際。

關稅政策將重傷經濟增長,衰退或提前到來

特朗普政府新一輪關稅政策才落地,美國企業已經開始叫苦了。最近,零售巨頭沃爾瑪、塔吉特(TARGET)、百思買(電子產品零售連鎖)、好市多(Costco,大賣場)等公司發出預警,航空巨頭達美也報憂:市場情緒變了,消費支出停滯。個人消費曾多次拯救美國經濟,目前也同樣被寄予厚望,這次恐怕要讓人失望了。

疫情之後,好市多業績增長良好,2019財年公司收入約1520億美元,2023財年達到2400億美元,然而最近消費市場風向變了。財務總監Gary Millerchip發現,消費者越來越“挑剔”,即在通脹和關稅重壓下,消費者對價格非常敏感,不再大手大腳花錢了。

最近幾個月,零售增長疲軟,根本原因在於消費者囊中羞澀。疫情暴發後,美國政府“開倉放糧”,向企業、個人和家庭發放各種貨幣補貼,個人儲蓄也因此而飆升,最高時達到5.98萬億美元(2020年4月),個人消費順利幫助美國渡過了經濟難關。然而,通貨膨脹持續了4年之久,個人儲蓄已回落至疫情前水平,但物價已上漲了至少2倍,個人消費能力大幅下降,連富有家庭(這一時期消費主力)都降級消費了,何況低收入家庭?

企業利潤來自個人(家庭)、固定投資、政府支出和海外市場。然而,前三項都出現了問題。在不確定性高企之下,私營部門投資意願減弱。2024年1~4季度,美國企業固定投資增速(同比)分別爲5.5%、5.6%、3.3%、1.6%。聯邦政府債臺高築,必須儘快精兵簡政,削減一切不必要的國內外支出,重返財政約束政策。政府支出大幅減少,預計會影響企業收入。據美國銀行分析,目前美國許多企業靠聯邦政府龐大支出獲利,合同取消必將影響企業盈利水平。對外貿易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絕大多數時間爲負值,鑑於美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較弱,短期內把逆差變爲順差的機率爲零。

目前看來,美國經濟大有“靠山山崩,靠水水流”之勢。如果各種趨勢持續下去,美國企業會通過裁員以保持適當利潤。大量聯邦僱員失業,必殃及就業市場,也會改變企業的“緩招新、慢裁員”的人事政策。若就業市場出了問題,這足以把經濟推向衰退邊緣。

本輪AI投資面臨“大洗牌”

關稅政策只是美國投資者所憂慮的問題之一。據皮尤調查,美國民衆最關注的問題依次是醫療成本、通貨膨脹、聯邦政府赤字。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就是經濟增長,而金融市場又不願意看到經濟增長模式改變所引起的巨大沖擊。美聯儲至今也只能旁觀形勢變化,3月18~19日的決策會議預計不會提出任何出人預料的應對政策,美聯儲無力改變經濟現實,因爲利率工具的作用極其有限。在經濟沒有出現重大問題之前,美聯儲基本上會保持目前的貨幣政策取向。

按未來12個月收益計算,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市盈率爲21,超過了10年均值18。美國股票價格已經不便宜了,還有可能偏高。人工智能投資熱潮拉昇了股票指數,目前投資者更樂意見到投資回報——AI能否轉換爲生產效率的推動力?既然其他國家能夠以較低成本搭建可與OpenAI媲美的基礎模型,投資者心裡明白,基礎模型並非高級芯片的堆砌,而是勝在智能算法。這輪AI投資應該到了大洗牌的時候,真正有實力的公司才能在大浪淘沙中生存下來。美國關稅等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可能就是一次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