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 馬偕中醫:三伏貼八成患者症狀可改善過敏等症狀

三伏貼會貼在背部大椎、肺俞、腎俞等穴位敷貼。圖/馬偕紀念醫院提供

面對夏季溼熱、冬天溼冷、空氣品質惡化與飲食多樣等環境變化,國內過敏性疾病患者逐年增加。中醫師提醒,現正「冬病夏治」的黃金時機,民衆握即日起至8月30日可進行「三伏貼」療程,在背後黏貼「藥餅」,來體質調理、強化免疫力,有助改善秋冬常見的鼻過敏、慢性咳嗽等問題。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張絜閔指出,依中醫節氣理論,「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貼即是利用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藉由皮膚毛孔容易打開開啓,藥效可以滲透至穴位經絡,達到改善虛寒體質與提升免疫的目的。臨牀統計顯示,約八成患者接受三伏貼後症狀可望獲得改善。

今年三伏分別落在7月20日(初伏)、7月30日(中伏)與8月9日(末伏),建議民衆可於7月至8月間,每隔7至10日敷貼一次,完整療程爲一年三次、連續三年施作。若無法配合時程,至少敷貼一次,也可觀察對過敏症狀的改善效果。

張絜閔表示,三伏貼適用於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容易反覆感冒的體質,對於無法服中藥或害怕鍼灸的患者,也是一種溫和且安全的選擇。

不過,三伏貼並非人人適合,正在感冒、發燒、肺部感染者、孕婦及2至3歲以下尚無法配合敷貼的嬰幼兒,以及曾有嚴重藥物過敏史者,則不建議進行三伏貼療程,比較適合過敏及虛寒體質者,年齡2到3歲以上能配合敷貼者。建議民衆諮詢合格中醫師,由專業判斷是否適合自身體質與病況後接受診治。

張絜閔提到,近期適逢暑假,不少家長帶着孩子前來門診,也有受鼻過敏困擾的上班族,希望在最佳時機接受三伏貼,改善「鼻水共共流」的窘況。患者陳先生分享,敷貼初期皮膚有涼感,後續會微微發熱,整體過程無不適或明顯不便。

三伏貼爲將調製好的藥餅敷貼於背部大椎、肺俞、腎俞等穴位,一般成人建議依醫師指示敷貼2至4小時,兒童因皮膚較嫩,建議敷貼0.5至2小時後自行取下。

過程中若出現皮膚局部紅癢或灼熱感,可視情況提前取下藥餅。初次接受者,建議於門診停留10至15分鐘,由醫師觀察皮膚反應,確認安全後再離開。若敷貼處出現少量水泡或色素沉澱,無須緊張,避免搔抓以免破皮。建議於敷貼1至2小時後再沐浴,降低皮膚刺激風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