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之父」華森辭世!34歲獲諾貝爾獎 告別傳奇與爭議人生

▲ 華森因共同解密DNA雙螺旋結構獲頒諾貝爾獎。(圖/路透)

記者陳宛貞/綜合外電報導

被譽爲「DNA之父」的美國生物學家華森(James Watson)6日辭世,享耆壽97歲。他與英國物理學家克利克(Francis Crick)在1953年共同解密DNA雙螺旋結構,這項突破性發現開啓現代遺傳學時代,奠定生物科技革命基礎,晚年卻因種族爭議言論名譽掃地。

綜合《路透》等外媒,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證實,華森本週在長島安寧病房離世。他在1928年出生於芝加哥,25歲時便參與改寫人類科學史的重大發現,與克利克、威金斯(Maurice Wilkins)3人因此共獲1962年諾貝爾醫學獎。

華森1947年自芝加哥大學動物學系畢業後,在印第安納大學專攻遺傳學並取得博士學位,1951年加入劍橋大學卡文迪希實驗室,結識克利克後展開DNA結構探索之旅。兩人提出的雙螺旋模型揭示遺傳訊息如何精確複製傳承,爲基因工程、基因治療等現代生物技術鋪路。

然而,華森與克利克被批評未充分致謝女科學家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的X光結晶學數據貢獻。富蘭克林的研究影像爲DNA結構建模提供關鍵線索,但她於1958年早逝,未能共享諾貝爾榮耀。

華森1968年出版回憶錄《雙螺旋》(Double Helix),以坦率筆觸描述科學界競爭現實,成爲暢銷科普讀物。但書中內容引發同僚不滿,克利克抱怨「嚴重侵犯隱私」,威金斯則批評書中將科學家塑造成「野心勃勃的陰謀家」形象。

除科學成就之外,華森1956年加入哈佛大學生物系,力推分子生物學發展,儘管態度強硬得罪傳統生物學者,卻吸引衆多年輕科學家投身遺傳學革命。他於1968年轉任冷泉港實驗室主任,也將原先「一潭蚊蟲叢生的死水」改造爲世界級研究機構。

接着在1990年,華森獲選領導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目標解讀30億個化學單位組成的完整人類DNA序列。但當資助該計劃的國家衛生院決定爲部分DNA序列申請專利時,華森激烈反對並憤而辭職,堅持基因組知識應屬公共領域,2007年他成爲全球第二位完成全基因組測序的人並公開序列。

華森人生最大污點來自種族歧視爭議,2007年他接受《泰晤士報》訪問時稱,他認爲實測表明非洲人智力「並非真正與我們相同」,引發軒然大波,迫使他辭去冷泉港實驗室榮譽職位。儘管他事後道歉,但在2019年一部紀錄片中再度發表類似觀點,聲稱認爲種族間智商差異源於「遺傳因素」。

諷刺的是他經常在公開場合貶低女性科學家,私下卻鼓勵許多女性投身研究。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家霍普金斯(Nancy Hopkins)表示,「沒有他的支持,我不可能在科學界有所成就」,「這確實令人困惑。」

華森生前也曾稱,他最自豪的成就並非發現DNA雙螺旋,而是撰寫著作,「我心目中的英雄從不是科學家,而是葛拉罕.格林(Graham Greene)和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他們都是好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