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文專欄》臺積電十年後續領風騷?

全球挑戰的深水區纔要開始,而十年後的臺積電能不能續領風騷?(圖/資料照片)

企業經營,最怕不確定政策隨時來襲。9月3日,臺積電證實,已接獲美國政府通知,南京廠的「驗證後最終用途」(VEU)授權將於今年12月31日撤銷。對照8月29日,國發會爲卸任主委劉鏡清舉行歡送會時的有感而發:臺灣半導體大概只能紅到2032至2035年,未來發展得視人工智慧的技術能力。

確實,8月22日,很多人也看見了,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快閃來臺,一天行程爲的是臺積電,見的也只有臺積電,滿嘴稱讚的更只是臺積電,但在談到美中晶片禁令議題時,黃仁勳直言正處於一場新工業革命的開端,不管是美國或中國,如何在競爭的同時也能夠合作將是人工智慧發展的重中之重。

事實上,生在臺灣的我們,早從疫情期間開始,就感受到了半導體在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接着,隨着去全球化及地緣政治的緊張,臺積電的異軍突起除了讓所有的臺灣人與有榮焉,也讓這座護國神山成爲了臺灣在全球產業競賽中的一張閃亮名片。

而生爲臺灣人,不管你有沒有參與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不管你有沒有因爲臺積電股價而笑顏逐開,所謂的半導體發展歷史、臺積電的各種故事,甚至緊接而來的人工智慧兆元宴,你肯定常常在報章媒體上看到過,因此,不能否認,臺灣未來的命運註定和臺積電的發展無法切割,臺積電未來幾年的全球佈局更很難擺脫地緣政治的千絲萬縷。所謂的政經政經,政治、經濟和產業的互動章節正在展開,但臺灣現在最需要的其實就是十年後的臺灣產業,尤其半導體何去何從?

我感覺吧,隨着「全球化」這個詞語的退位,地緣緊張隨棍而上,對於各國政府、各個企業來說都是壓力劇增。最重要的是,過往的預測模型和應對策略可能都不再適用。理論上,一般普遍認爲只要臺積電的晶片生產繼續獨領風騷,臺灣就可以在臺海危機中安身立命,但這也讓臺積電的全球擴張在政治上變得更加微妙,全球的政治斡旋潮流一波一波向臺灣撲面而來。

看起來臺積電選擇了低調個性默默應對,政府則明顯沒有辦法使上力。要怎麼將臺積電的業務保留在臺灣的同時,又可以遷就那些渴望減少對臺灣晶圓依賴的盟友需求,變成了臺積電及臺灣未來幾年最艱鉅的政經挑戰。

曾經,美國用防堵方式禁止臺積電提供中國最先進的服務。甚至有五角大廈官員建議,如果中國入侵,就應該摧毀臺積電的晶圓廠,但卻沒有人可以回答如此一來,怎麼應對全球供應鏈的陷入混亂?事實上,臺積電選擇更加務實的專注製程的提升與進步並沒有錯,市場投資人則在將地緣政治風險計入價格的同時,繼續選擇相信臺積電在晶片製造的獨一無二也沒有錯,但現實情況也確實形成了一種「緊張年年有,股價繼續漲」的反差現象,可見隱匿其中的不安感也是揮之不去。

其實,地緣政治以外的其他風險已經開始隱隱出現,首先,隨着臺積電的登頂,其他競爭對手仍然不容小覷,英特爾或許步履蹣跚,但隨着它拿到89億美元的聯邦撥款,加上政府入股與擁有最多座的美國晶圓廠,後勢仍然不能小看。

而隨侍在側的韓國和日本也不是吃素的,三星最近簽署的特斯拉165億美元協議,不但提振了代工雄心,甚至宣稱將比臺積電提早半季或1季量產2奈米。更不要說,臺灣最熟悉的陌生人日本,也正竭盡所能想要找回曾經的半導體榮光,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就是成立於日本北海道千歲市的Rapidus,這家成立不到3年的企業已經在今年7月成功試產2奈米晶片,能不能按照目標在2027年量產將成爲觀察重點。

另外,提振臺積電業績的人工智慧熱潮隨時可能放緩,關稅更是削弱了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需求。最後就是,半導體產業的週期性往往讓企業在景氣時期過度建設,但當需求放緩時又會面臨產能過剩,而臺積電目前的擴張規模早就超過了它歷史上的任何一次擴張。

無論如何,萬安演習高調舉行和臺積電宣佈獲利新高同時發生,傳遞出的是一股地緣政治緊張的反差感,而臺積電全球擴展的最大挑戰正是那些讓臺積電崛起的優勢:包括人才、韌性、紀律和不懈的改進動力。臺積電想長勝不衰,就必須更加的有容乃大,槓桿利用在臺灣奠定的優勢,找到在海外複製成功的秘方。但這還必須取決於怎麼連結不同的國家優勢、輸出其一向嚴謹的企業文化以及掌握好人工智慧的未來走向。

對於臺積電,這麼一家勤勤懇懇、精益求精打磨而成的企業來說,全球挑戰的深水區纔要開始,而十年後的臺積電能不能續領風騷,則端視現在這批經營團隊能不能真的胸有成竹守住江山,同時做好未雨綢繆的提前準備,迎接人工智慧的新工業革命。

(作者爲創投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