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文專欄》川普亂世 產業破局兩大方針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左)17日與中國貿促會會長任鴻斌在北京會談。( 圖/央視財經)

4月14日,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宣佈將在美國本土全面生產所謂的AI超級電腦,並攜手包括臺積電、富士康等來自臺灣的供應鏈合作伙伴,在亞利桑那與德州建立完整的晶片與超級電腦生態系統。但更重要的是,黃仁勳有可能成功說服了川普同意輝達向中國出口H20的AI晶片。換句話說,黃仁勳一方面緩解了對中國的出口限制,另一方面也高調宣佈在美國加碼,堪稱雙贏策略的最好示範。

當然,如果能搞定川普、賣進中國,這種魚與熊掌兼得的作法肯定讓不少臺灣企業主羨慕不已,但說實話,黃仁勳只有一個,臺灣產業界有沒有黃仁勳我不敢說,但想依樣畫葫蘆着實不容易,但臺灣企業下個階段怎麼乘風破浪確實是現階段的最大挑戰。

講到產業轉型或轉進,我們不得不承認,臺灣產業的發展基礎依靠的是全球化紅利的推波助瀾,但疫情爆發一方面凸顯了臺灣半導體的獨佔鰲頭,卻也引發了全球對產業鏈高度集中的隱憂。過去5年,「中國+1」的策略已經讓不少臺灣企業撤出中國重新佈局,今天,隨着全球化一去不復返,在保護主義、地緣政治與關稅衝擊下,一個撕裂的時代迎面而來,臺灣產業如何轉進已經迫在眉睫。

川普上臺,確實讓情況雪上加霜。他不但動手拆解全球化的基礎架構,發動對等關稅大戰,更是明確地劍指中國。一連串的政治震撼讓很多企業家如坐鍼氈,事實上,人口衆多與發展情勢看好的第三世界正在替全球化帶來新動力,各種雙邊、區域經濟整合、多邊開發融資、基礎設施共用、文化教育交流,以及科技合作的新機制正在加速成長。

若把目光超越西方媒體所關注的新聞焦點,從更廣闊的角度觀看世界經濟與全球社會的發展態勢,就能看清,持續推進全球化演進的另外一股融合力量。不過,新的全球化軌跡將和過往截然不同,區塊性質的勘入或融合將在全球各地以各個不同的方式進行重組。

沒錯,未來的全球產業前景,到底是「美國+1」還是「中國+1」沒人看得清楚。首先,民主體制的菁英治理遭受了重創,中國提倡的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塑造了中國崛起,愈來愈多的右翼民粹崛起證明強權政治將取而代之。

另外,在美中對峙之下,每個國家不可能都效法黃仁勳的手法般左右逢源,大國必將更致力於鞏固既有優勢,想方設法發展自己的內需市場以及供應鏈掌控,小國則將在大國博弈之間重覓自保之道。更重要的是,每個市場都將陸續拋棄「經濟利益至上」的產業發展模式,轉而追求政治選擇大於經濟的新方向。

臺灣產業,現在迫切需要一個新的轉型策略,但這個轉型不應該是拋棄全部的過去,而是在已有的基礎上轉型升級。盡皆拋棄過去賴以成功的全球化記憶與模式談何容易,但長久習慣於B2B運作模式以及家族化色彩愈來愈濃的臺灣產業真的也很難吸引到可以帶領企業開疆闢土再打天下的領軍人物,當今解決之道在兩大關鍵:有容乃大以及資本運作。

有容乃大可以讓臺灣這張本就有着「成人之美」以及「無害夥伴」的名片成功切入全球新區塊;另外資本運作則可以協助臺灣產業培養出真正的全球化人才隊伍。我感覺吧,僅靠製造代工,慢慢堆砌實業的時代已離我們遠去,沉迷於股票炒作的上沖下洗也不合時宜,正確的資本運作應該是在發展藍圖的鋪陳下聰明玩轉資本的槓桿。

聯想創辦人柳傳志說過:「資本運作對企業而言,就像是把老虎從籠子裡放出來,再給老虎插上翅膀。」當然,這是一條很困難的路,但卻是這個時代你不能再視而不見的選擇。

最後,企業決策者必須開始注重公司治理,減少家族化色彩,才能真的做出最有利企業發展的決策。當然,資本運作是一種戰略型投資,得在自己看得懂的賽道,投資對的企業,不但把它當成自己的企業看待,還得盡力協助它順利成長。

它不是像買賣股票一樣短線進出,而是利用股權投資後,做好該做的增值服務,包括管理體制的轉型、知識技術和管理的創新突破、上下游鏈接、海內外結合等等,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自己企業的高度,甚至看懂整個世代變遷的軌跡,最後正面迴向到企業本身的競爭優勢上。

總而言之,資本運作真不是個壞東西,一個好的企業家,就要學會在不同的階段,從不同的出發點決定不同的處理方式,可以改變心態有容乃大,才能利用資本運作槓桿可用人才。所謂的「事爲先,人爲重」就是後全球化時代臺灣產業的破局之道。(作者爲創投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