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家長的底層邏輯:養娃不是補課,是持倉
羣裡看到一個家長這麼說:“託舉一個娃,家長要做到全能AI,太不容易了。感覺這個TA活的有市場,高端課外陪讀,英語,奧數,信息,科學課。”
我看完只想鼓掌。
這段話,不是一個焦慮家長的碎碎念,而是一個隱形大佬的資產配置清單。
在“育兒內卷股市”裡,她已經悟到了資源配置和複利增長的邏輯。
她這句話,我反覆咀嚼了好幾遍。
因爲這個話題有點兒大,今天我就從第一個關鍵點聊起——頂層戰略思考。
我先拋磚引玉哈,歡迎大家拍磚、探討。
什麼是戰略性育兒?
所有頂級操盤手的偶像利弗莫爾說過:
“人們會把一半身家押在股市上, 而思考的時間卻不如選輛經濟型汽車花得多。”
他說,分析行情不是爲了看熱鬧,而是爲了回答兩個問題: 該怎麼交易?何時出手? 無論對象是股票、棉花、小麥還是玉米,背後的策略原理是通用的。
套在育兒上也一樣:
我們手上“持倉”的,是這輩子最重要的資產——孩子。
但很多家長,卻把“育兒”當成了“瘋狂採購”:哪個貴報哪個,哪個熱門追哪個。
時間和金錢嘩嘩往外砸,戰略方向卻一直沒想清楚。
而真正的戰略性育兒,應該是——
先看趨勢,再看孩子,最後才做選擇與執行。
教育的系統,早就變了
我是80後,受的是工業時代的教育。
那是一個“人類適配機器”的時代。
機器貴、重、笨,買回來就得人配合。
你合不合適不重要,不合適就“練到合適”。
所以從小我們就被教:要紀律、要協同、不要放棄。
這套模式的底層邏輯,是“紀律配合硬件”。
到了90後,奧賽興起,它在教你“放棄”。
題目條件不足,老師不解釋,問人也白搭——
意思就是:你不合適這條線,趕緊換。
你沒研發腦子,就別往研發上擠。
這套邏輯是“快速識別適配路徑”:
別在不屬於你的領域,浪費天賦和時間;有些時候,放棄是效率。
這已經是一次認知升級:
從“所有人要適應機器”,變成“每個人都該找到自己的節奏”。
對00後、10後而言,時代的節奏是:每一次新的奇點,就是重新歸零。
隨着AGI時代的來臨,把所有人都拉到同一起跑線上,成年人和小朋友比的是學習能力。
過去經驗碾壓,現在AI隨便調個Prompt都能生成你十年經驗的文案和模型。
這不是效率的優化,而是秩序的重構。
就像燃油車再豪華,一遇到新能源也得認栽——
扭矩分配、電池底盤、軟件定義汽車,老邏輯一夜作廢。
說個真事兒
上週末,我帶果果參加 WayToAGI 的 AI 視頻切磋大會(北京場),她是唯一的小學生。
主持人小哥哥觀察了半天,悄悄問我:“她怎麼操作得這麼溜?竟然比大人都還快得多?!”
我說,她是我播客的“內容搭子”啊,平時剪視頻、寫提示詞、做海報,早練出來了,熟得跟刷牙一樣。
我這才意識到,這不是天賦異稟,而是“日常積累”帶來的爆發。
別人是“從0開始學”,她是“從玩中學”。
就像馬化騰說的:“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
認知的差距,從來不在年齡,而在有沒有及時切換頻道。
所以,家長最需要的,不是更貴的課、更多的安排
而是——戰略思維。
✅看趨勢:未來AI時代,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看孩子:你家娃的優勢在哪?短板在哪?興趣在哪?
✅做減法:什麼該學、什麼該停,哪裡該投、資源如何最佳配置?
✅最後纔是執行:報什麼班、上什麼課、跟哪個專家、花多少錢?
教育是複利遊戲,不是盲目囤貨。
焦慮驅動,最容易“亂槍打鳥”。
頂層思考,是父母送給孩子最深遠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