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髮不能只靠植髮...老了掉髮並不正常 皮膚醫學會公佈5大迷思
由左至右分別爲開業皮膚科診所醫師曾奕驣、開業診所院長簡銘成、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主任陳志強、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黃柏翰。記者李青縈/攝影
頭髮被認爲是「第二張臉」,我國約兩個人就有一人有落髮問題。明天爲世界落髮日,皮膚科醫師提醒,落髮常見的五大迷思,並呼籲落髮不是單一疾病,不是隻靠洗髮精等就可以改善,成因多元包含免疫異常、荷爾蒙失調、感染、慢性發炎或藥物副作用等。若出現異常落髮應諮詢皮膚科醫師,釐清原因以免延誤黃金治療期。
開業診所院長簡銘成指出,我國有落髮問題者約一半,但掉髮量約每日100至200根爲正常,但有的人雖掉得少,但因爲不會長出新頭髮,因此仍面臨落髮危機。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主任陳志強說,門診觀察,女性對落髮緊覺性較高,來女性求診的比例較高。
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黃柏翰表示,落髮問題就像考試不及格,可能是很多問題都拿錯,才導致不及格,皮膚科醫師必須要找出不及格中,是哪些題目回答不好,例如是缺鐵問題,還是毛囊萎縮等,纔可以擬定精進方針。
簡銘成表示,曾有過一名年輕男性,年紀輕輕就頭頂稀疏,因此想要靠植髮改善外觀,後來經專科醫師評估,發現稀疏的毛囊都還在,只是變得細軟,因此先採用生髮療程搭配植髮後,一年後,豐富髮量再現。
圓形禿俗稱「鬼剃頭」,不少人以爲是「壓力」造成,但其實是免疫疾病。陳志強說,一名曾年輕女性因突發性落髮,自行服用補品與舒壓產品,數月未改善,經皮膚科檢查,確診爲「圓禿」合併「甲狀腺功能異常」,接受免疫與內分泌治療後才逐漸改善。
然而,植髮並非一勞永逸,其實搭配生髮,纔是最佳選擇。陳志強表示,若爲疤痕性落髮誤植髮反而會惡化,一名中年男性患有「扁平苔癬性禿髮」,屬於慢性發炎造成的疤痕性落髮,因未經診斷直接接受植髮手術,導致毛囊無法存活,術後疤痕擴大,最終需回皮膚科接受抗發炎治療控制病情。
開業皮膚科診所醫師曾奕驣提醒,若頭皮仍處於發炎期或屬於疤痕性落髮,貿然植髮反而會導致毛囊無法存活、術後失敗甚至頭皮惡化。因此,建議民衆選擇由皮膚科或具毛髮專業訓練的皮膚外科醫師進行評估與手術,不僅能提高植髮手術的成功率,也能在術前排除其他不宜植髮的疾病,大幅提升安全性與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