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農場/「沒出息」行銷學 抓住年輕人的心

一夜之間,「沒出息」這三個字穿越時空,成爲兩岸的流量密碼。短影音平臺上,各式版本的remix、KUSO、vlog、甚至AI影音,如菌絲般蔓延,像是一場創作集體潛意識迴應。

「沒出息」系列視頻在TikTok與Bilibili上的觀看總量突破3億,衍生版本超過1.2萬支,並出現多語翻譯(華語、日文、甚至西班牙語)。這不是一首歌的走紅,而是一次集體的文化再寫作(culturalrewriting),「沒出息行銷學」也是建構新時代行銷學的好題目。

「沒出息」現象是Z世代文化政治的自發突圍,當世界愈來愈不值得認真對待時,年輕人選擇用幽默回敬荒謬。

在傳統社會價值裡,「努力」這件事一直被嚴重高估。即使世人明明知道,很多失敗者不是不努力,而許多成功者並沒有多努力。所謂的美好人生,其實早就預留了入場券給特定階級。

於是,愈來愈多年輕人放棄了在KPI的地獄裡裸奔,選擇在網路世界重建一個能喘息的平行宇宙。他們成爲了用失戀寫歌詞的歌手,用手機惡搞上班日常的微電影導演,以及用笑話創作短影音的數位吟遊詩人。

網路世代的共通語言其實只有一種:自嘲。所以品牌如果想與市場對話,不是去出一支精緻的企業形象廣告,而是以開放式創新思維讓網路來惡搞自己。因爲這一代的信任,並不來自完美人設,品牌如果不能被笑,就無法被愛。

讓我們誠實一點:現在誰還相信「感人」就能帶動參與?如果公益只是血淚的控訴和悲苦的影音,那就是浪費資源的陳腔爛調。

就像這一波「沒出息」影音裡的王世堅,用「笑理」收割流量而不是用道理。這可以是我們重新靠近公共議題的方式,比如勞動部推「反過勞政策」時,推出「躺平月」迷因行銷活動。教育部發起「沒出息日記」,邀學生寫下「不想上學」理由。公共電視策劃「失敗博覽會」,全民投稿生活中最荒謬的法令與制度錯誤。政令宣導和公益理念不再用教條喚起注意,而是用笑聲打開裂縫。笑,纔是公民還願意參與這個社會的證明。

傳統行銷學問:「你想變成誰?」沒出息行銷學問:「你現在這副爛樣,也值得被喜歡嗎?」

如果還在用CEO成功學、早起五點讀書會、24小時自律短片來塑造品牌人格,這種規訓思維早就被時代淘汰了。我們進入了一個「爛崇拜」的品牌新紀元,愈真實,愈被信任;愈笨拙,愈值得追蹤;愈搞砸,愈成經典。所以真正值得做的品牌,不是要精緻得像一支無菌手術刀,而是要爛得剛剛好,夠好笑,好笑得讓人想靠近。讓人願意參與、願意笑你、願意幫你惡搞,這纔是當代品牌的最高階段。從此以後,KPI讓位給KUSO。流量不是控制來的,是讓人「想玩你」纔來的。

「沒出息」現象不是一場玩笑,它是一次文化告解,那些參與其中的網民所傳給主流價值社會的訊息是:

我們沒辦法成爲你們要的樣子,但我們還是願意笑着活下去。這也說明了,在未來的時代,創意,來自於承認失敗也可以幽默自嘲的勇氣;公益,來自於願意笑着參與公共議題的行動;生意,來自於讓人蔘與惡搞也能創造價值的品牌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