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農場/從新加坡經驗 以國家敘事看臺灣未來
今年是新加坡建國60週年,我國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寫了《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這本書,用60篇文章來分析新加坡的成功經驗。
「新加坡成功的三大基石是:唯纔是用、良政善治、促進族羣和諧。」童振源說,新加坡在60年前建國時,當時的總理李光耀就用「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來激發新加坡人民的危機意識,這也造就了今天的三大基石。
聽完童振源演講,我也分享了對新加坡「國家敘事」的一些觀察。他所說的三大基石的背後,其實是國家敘事所造就。新加坡的國家敘事(national narrative)可以被總結爲:「從弱小到強大、從多元到團結、從依附到自主」的發展故事。
一個國家的轉折往往不在政策,而在故事。1965年獨立時,新加坡是被迫離開馬來西亞的「孤兒國」,沒有資源、沒有水、沒有市場。李光耀在國會上說:「我們是世界上最脆弱的國家之一。今天活着,不代表明天還會在。」這不是煽情,而是一種敘事策略。當國家把「不確定」變成「集體的使命」,危機感就成了經濟動能。新加坡的經濟奇蹟,其實是從「恐懼」出發的故事。
經濟學教我們看GDP、出口值、投資率;但政治心理學提醒我們,這些數字背後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驅動因子──「信任」,而信任正來自敘事。新加坡的「國家敘事」不只是激勵口號,而是精密的「信任工程」:
˙唯纔是用:告訴人民「只要有能力,就能改變命運」,因此全民相信教育投資值得。
˙良政善治:故事核心是「政府清廉、制度公正」,讓外資敢進來,讓公民願意繳稅。
˙族羣和諧:故事的隱喻是「我們雖不同,但在同一艘船上」,這讓社會穩定成爲投資的前提。
以上這些「敘事基石」支撐了新加坡的經濟戰略,從港口貿易到高科技金融,從移民社會到全球人才樞紐。
換言之,新加坡不是靠資源致富,而是靠「敘事讓人信任、信任創造制度、制度支撐經濟」。
回頭看臺灣,我們的國家敘事卻是模糊而矛盾的,這種模糊,讓國家的「經濟敘事」也變得不確定。
新加坡的經濟是「爲了生存而奮鬥」,而臺灣的經濟,往往被夾在「自由與依附」之間,我們有民主,但缺乏方向;有產業,但缺乏共同信念。
今日的臺灣經濟,表面亮麗,內裡焦慮。我們擁有護國神山,但半導體的繁榮掩蓋了製造業外移與產業升級的停滯;年輕世代面對房價、低薪、勞動壓力,對未來缺乏希望;高齡化、少子化、人才外流正在侵蝕生產力;政治長期陷入對立,社會信任度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下,經濟政策的成效往往被心理氛圍抵銷。問題不是沒有政策,而是沒有故事。
臺灣需要新的敘事,能讓人相信這個社會仍有共同的理想未來。臺灣可以發展新的經濟敘事,從代工到代夢,從輸出產品到輸出文化。
這樣的敘事不只是一種品牌宣言,而是一種國家心智。強調「創意×公益×生意」,也就是「三意精神」,讓經濟發展不只是GDP的成長,而是生活品質、文化深度與社會信任的共生體。
當一個國家能說出一個所有人都想參與的故事,奇蹟自然就會在敘事的底層萌芽。最強大的力量,永遠來自相信未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