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非常剋制、非常冷靜,大家可以放心去看

1)這麼多年,我們拍了很多抗戰題材的電影,包括反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電影。這些作品各有特色,但是,毫無疑問,2025年上映的《南京照相館》是到目前爲止最好的同類作品。

2)我知道,很多朋友一說起那段歷史,內心都十分沉重,沉重得有時候都不敢、都不想再去觸碰。這很正常。那段歷史,是我們這個民族的集體心理創傷,要完全療愈,還需要經歷更多的時間、經歷更多的事情。

3)但是,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南京照相館》這部電影在風格上非常剋制、非常冷靜。整部電影沒有什麼太多的“苦情戲”,也沒有太多的“煽情戲”。它用一種超乎尋常的冷靜,用大量白描的方式,帶着我們重新回顧了那一段歷史。

4)我想來想去,最直觀的比喻就是,看這部電影,就像是在聽一位飽經人世滄桑而又溫和、可親的老奶奶在跟我們講述一段遙遠的傷心往事。她緩緩道來,波瀾不驚,她只是那麼平靜地講着一座城市的陷落、無數生命的逝去。正因如此,在觀影過程中,我們不會感到太多的壓抑感,我們默默地聽着,默默地淚流滿面。

5)電影裡面的很多片段、很多場景,我們在各種歷史書上都看到過。沒有血肉橫飛的血腥場面,沒有聲嘶力竭的控訴和譴責。在國都被侵略者攻陷之後,每一個人都只是想着如何活下去。這是一羣普通人的故事,也是當時中國人最真實的故事。

6)這部電影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導演申奧完全擺脫了老掉牙的西方價值觀和敘事套路的影響,沒有去編造和誇大侵略者的“複雜人性”,也沒有去空談“反戰”。這非常符合歷史真實——打下南京然後燒殺姦淫無惡不作的日本侵略者,就是純粹的邪惡。無論是他們被打死在戰場上,還是被槍斃在刑場上,他們都不值得一絲一毫的同情。正因如此,我纔在上一篇文章裡說,這是一部只有從思想到心靈再到靈魂深處都是中國人的人,才拍得出的好電影。

7)我對於國際關係中的人性是不抱有任何希望的。美國遏制和打壓中國,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盎格魯-撒克遜人內心深處對中國人的種族主義歧視。日本在二戰後口口聲聲說“追求和平”,但是,他們每年仍在靖國神社裡祭奠那些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的禽獸。他們用從中國各地掠奪的建材修建的“八紘一宇塔”,時至今日,仍然邪惡地矗立在宮崎縣,並且披上了虛僞的“和平之塔”的名字。

8)我不認爲,二戰結束後的日本社會真的從內心深處認識到了自己的罪惡,我也不認爲,他們從內心深處對中國抱有真誠的歉意。雖然部分有良知、有正義感的日本人,確實在真誠地道歉和懺悔,確實在努力促進中日友好,但是,整體上來說,今天的日本社會,有相當一部分人對那段歷史有遺憾,但他們遺憾的只是“日本戰敗”了。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毫不掩飾地認爲,“如果日本戰勝了,一切歷史和敘事將會被改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今天的日本社會,在歷史問題上,是一個嚴重缺乏是非感、正義感的社會,而美國長期對日本的控制和“洗腦”,反而讓很多日本人對中國人充滿了厭惡乃至憤恨。犯下滔天罪行的侵略者的後代,竟然對他們曾經的施暴對象帶着深深的惡意,這真的是在世界歷史上都是聞所未聞的事情。

9)就像電影裡面展示的那樣,那些日本人會用傳自中國的筆墨,寫下大大的“仁義禮智信”幾個字,但是,他們對這套中華文明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卻全是錯的,甚至是邪惡的。我從不懷疑,未來100年、300年、500年、1000年,只要有機會,小日本還會再次蠢蠢欲動,還會再次妄圖征服 中國。也許,只有徹底在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打垮他們,並徹底用中華文明的價值觀重新給他們“補課”,才能消除日本社會隱藏在文質彬彬之下的那種暴戾之氣。

10)我們必須理解到,放眼全世界,遍覽世界歷史,真正像中華文明這樣擁有和平、正義、仁愛內核的文明,是極其稀缺的。西方文明發展到今天,仍未脫離恃強凌弱的落後本性。放在文明的視角下看,你就不會對特朗普對全世界打貿易戰感到任何意外了——作爲西方文明在今天的主要繼承者,美國社會根本就沒有學會理解什麼是“兼愛、非攻”,他們根本就沒有建立起正確的“義利觀”。日本作爲一個危機感重重的小島國,生存是他們的第一原動力,爲了生存,他們會一次又一次化身爲邪惡的侵略者。在這個時候,我們唯有讓自己強大起來,才能遏制住西方文明和日本文明深處的那種“獸性”和破壞性。所以,我從不願意像祥林嫂一樣去絮絮叨叨地講我們曾經遭受的苦難,我要的是,我們的拳頭夠硬、我們的武器夠強、我們的決心夠堅定,然後擲地有聲地告訴西方人、日本人,“中國人是講道理的,但是,如果你們不講道理,中國人也是略懂一些拳腳的!”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