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樓市,非常冷

從數據上,地產已到歷史冰點。

一線城市二手房價集體跌回2016年。

根據瑞銀的報告,48%的受訪者無購房意願,創11年新高。73%的租房者選擇繼續租房,放棄買房計劃。42%的人相信未來12個月房價還將下跌,僅15%認爲會上漲。

一線城市二手房價跌回2017年水平,二線城市退守2014年陣地,三線城市更慘烈,價格倒流至2011年水位.

業主財富大面積縮水。一線城市業主尚有微薄浮盈,二三線業主已深陷虧損。市場分化不可逆,僅一線城市憑藉人口虹吸力築底。

全國性回暖還需等待,且前提是政策持續輸血。

摩根的報告顯示:56%的業主甘願虧本拋售,比4月激增13個百分點。但他們的止損線清晰,若降價超10%,42%的人選擇“躺平不賣”。

買賣雙方兩端僵持,交易凍結。

一線城市神話同步破滅。50%的北上廣深受訪者看跌未來房價,比4月二線城市看跌比例還高5個百分點。

事實證明,需求刺激基本失效,央國企與民企、豪宅與普宅、一二線與三四線的三重分化加速。民營房企退守生死線,“生存”取代“擴張”成爲唯一目標。

中指數據顯示:TOP100房企1-7月銷售額同比萎縮13.3%,比1-6月降幅再擴大1.5個百分點。7月單月銷售額同比暴跌18.2%,頭部陣營僅7家央國企逆勢增長。

從合約銷售來看:全國30城下滑了22%。

民營開發商最慘,合約銷售同比大跌45%;半國企下滑26%;國企稍好一些,同比下降17%,但也難言樂觀。

二手房市場同樣難受。

全國50城掛牌量,同比又增長了9%。

730會議,沒有帶來預期。房地產首次從“重點領域風險”清單消失,僅以“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22字帶過。相較4月會議“消化存量房產”“優化增量住房”的詳細部署,此次近乎“政策靜默”。

房地產被納入“城市更新”子模塊。

再加上上半年5.3%的GDP增長,很明顯在陳述一件事。我們的經濟似乎不需要地產也可以滿足增長。

徹底關閉下半年大規模刺激的可能性。

所謂“因城施策”,只剩地方零敲碎打的修補空間。

回首2024年,政策不斷探底,利率不斷下探,專家也認爲樓市拐點降至,但市場似乎比我們料想的要理性。

“根本賣不動”

從整體經濟來看,我們從2019年以來就進入化債週期,持有房產就相當於同步在參與化債。

因此,在地方債務沒能得到修復之前,經濟很難回到實質性正軌,地產的修復也自然無法如期到來。

有沒有發現,如今的市場是一邊地王頻現,一邊銷售不斷探底。爲什麼?因此當下的政策,例如好房子、新規房等等,都在刺激資金從二手房市場流入新房市場。

本質上就是在幫忙化債。

中美摩擦沒有迎來終點,地產也沒有迎來止跌時間點。如果降息遲遲沒有到來,留給地產的唯一刺激,只剩下貼息。

貼息的錢,就來自某些投資收益。

大號談地產,小號談經濟,防止失聯

加入星球,每篇都可以看到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