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林奕華的非常之處:名著改編也可以整活兒

林奕華 《紅樓夢》劇照

◎李思雪

2025年4月4日至6日,“非常林奕華”舞臺映畫(對現場進行攝製從而以電影形式放映的戲劇作品)《聊齋》(2017)、《梁祝的繼承者們》(2014)和《三國》(2012)在北京保利劇院放映,其間伴隨三場現場題爲《林奕華同學會》的分享活動,導演林奕華與演員路嘉欣、王宏元和黃人傑以對談講座的形式,向觀衆講述他的創作意圖、戲劇脈絡和未來展望。

以最荒誕不經的手法呈現古典傳說

生於1959年的林奕華,不到20歲就正式加入香港無限電視臺成爲全職編劇。上世紀80年代初,他開始涉足舞臺戲劇,並於1991年在英國倫敦遊學期間成立了“非常林奕華”劇團,開啓了一系列奇思妙想、笑罵嗔癡的前衛探索。至今30餘載,超過70部作品皆屬原創,在題材、受衆和影響力方面涵蓋了大中華地區,開拓着華語戲劇的現代性與可能性。

適逢清明節假期,由張艾嘉和王耀慶主演的《聊齋》上演,探討着“陰陽相隔”和“陰差陽錯”的故事。人、鬼和狐,三個取自蒲松齡《聊齋》原文本的概念和身份,被轉化爲三種情感中的狀態:人是迷茫的,鬼是執着的,狐是善變的。林奕華的《聊齋》並不關乎表層的恐怖,而在探究人在命運無常和溝通無能面前的深層恐懼。

《梁祝的繼承者們》是林奕華的首部音樂劇作品,操刀音樂的是與他合作多年的音樂人陳建騏。《梁祝》的故事本就自帶戲曲源頭,又有家喻戶曉的小提琴協奏曲版本,再加之導演徐克的通俗電影化改編,讓其有諸多可以互文玩味的參考對象。18位男女演員,並非一一對應某個角色,而是輪換交替,他們都是梁山伯,也都是祝英臺,凸顯了這一文本中對於性別議題的討論。

《三國》則將這番“性轉”實驗推得更遠:劇中羣雄均由女性演員飾演。這是一個純粹關於“男人”的故事,但又因“性轉”的演繹,製造出喜劇效果,強化了衝突和不和諧,尤其是內心“陰”“陽”兩面的交戰和轉化。

三部作品均改編自中國古典傳說或虛構作品,但是卻以最荒誕不經的現代戲劇手法呈現出來。這便是林奕華前半生最擅長,也最爲人所熟知的創作方式。

四大名著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21世紀的前20年,林奕華導演的戲劇創作以改編經典名著爲主。他多次將張愛玲的作品搬上舞臺,從膾炙人口的《半生緣》《傾城之戀》到更爲冷門的《心經》。關於這份情有獨鍾,他說:“我在看張愛玲的時候,好像是在上一輩子看到有人在從某一個角度寫我自己的故事,特別親切。”1994年,關錦鵬執導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正是由林奕華擔任編劇,並讓35歲的他成爲金馬獎改編劇本獎得主。之後,他鮮少再涉足電影創作,而是把興趣重心轉向了對中國古典傳統四大名著的改編。

2006年的《水滸傳》、2007年的《西遊記》、2012年的《三國》和2014年的《紅樓夢》,林奕華擅長打破原故事的時空,解構敘事,通過取自原文本的隻言片語和經典段落,重新建立起新的敘事結構、邏輯和層次。性別調轉,一人分飾多角或多人飾演一角,場景和服飾的現代化處理,語彙和表達的多語種化和幽默化,這些實驗性的技巧和手段讓中國觀衆從小讀到大的四大名著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似曾相識卻面目全非,讓人一頭霧水卻過目難忘。他被人譽爲“鬼才導演”更是名副其實:用《水滸》問什麼是男人,用《西遊記》問什麼是夢幻,用《三國》問什麼是成功,用《紅樓夢》問什麼是慾望,這些議題與身兼傳統與現代的中國人頗有關聯。

如果說每位創作者都有一個不斷探索的母題,那麼林奕華的母題就是“成長”。在本次的《林奕華同學會》分享中,他說自己經常想着要回到學校的環境中去,但是外面的世界太好玩了,才一直未能如願。不似很多東亞人對“學校”充滿畏懼和厭惡等負面情緒,林奕華對“學校”留存的這份好奇,似乎是他把很多舞臺場景設定爲“學校”的原因。《梁祝的繼承者們》,英文名“ArtSchoolMusical”直譯爲“藝術學院音樂劇”,作爲美術生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不斷拷問藝術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三國》的場景也是學校,一羣女學生在三位男老師的帶領下,重新書寫三國羣雄的歷史故事和心路歷程。

《一一》改編開啓新的創作實驗

帶着這份對“成長”母題的執念,在四大名著改編結束之後,林奕華把創作的目光投向了楊德昌導演的作品,並且在與其遺孀彭鎧立女士的討論之後,選擇改編《一一》這部電影。細想來,林奕華的氣質與楊德昌的作品確實有諸多契合之處:關注都市現代化帶來的情緒與變化,鏡頭對準寂寞的飲食男女,講述溝通的失效或者失語,以及那些“突然在某一刻,成長就停止了”的前因後果。

着手開始改編《一一》時,全球劇場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威脅與未知。空間關閉,人員分離,觀衆不再,戲劇如何在危難關頭尋找新的生機,成爲林奕華的新課題。演員王宏元和黃人傑從臺灣飛來,在港隔離,林奕華讓他們多多記錄兩人在共處一室期間的影像和感受。排練開始,他給了兩人一塊白板,讓他們以書寫的方式互相傳達對於這一時期的想法。整個過程被攝製下來,最終成爲舞臺映畫版“一一三部曲”之《一個人的一一》。

然而,楊德昌的《一一》卻是聚焦於一個家庭中幾代人及其社會關係的複雜故事,《一個人的一一》似乎總有缺憾。演員路嘉欣加入,促成了《兩個人的一一:婷婷的14首搖籃曲》,而這一次,演出場所也從劇院變爲了藝術館,以裝置藝術的形式在香港荃灣大會堂展覽館展出。從《一一》中的角色婷婷的視角出發,被愧疚感折磨的她一直夜不能寐,這次改編就構想出14個視覺與聽覺的小宇宙,將展館變爲給現代都市人“進入夢境”的鬧市搖籃。

等到三位演員終於可以聚在一起,能夠出國工作和旅行,“一一三部曲”的終章《三個人的一一:NJ的熱海旅行》隨之誕生。NJ是原作中由吳念真飾演的父親,他前往日本出差,一方面與日本公司談生意,一方面又恰巧與昔日戀人會面,留下了一句經典臺詞“我從來沒有愛過另一個人”。這句臺詞被陳建騏改編爲歌曲,在舞臺映畫版中反覆出現。

筆者未曾有機會親身觀賞過“一一三部曲”,但是在這三日的分享會上,林奕華導演以講述和對談,同時穿插影像播放的形式,向觀衆展演了這三部作品,讓人即便無緣親眼觀看,也能從概念剖析和創作意圖的角度領會作品,彷彿導演的講述也變爲作品整體的一部分,甚至是提供語境的關鍵部分。

這似乎是林奕華正在嘗試的新方向。2025年5月1日至11日,他的最新作品《我在那時錯過了你》將在荃灣大會堂展覽館進行展演,結合串聯劇本分析、讀劇演出和觀衆互動,導演本人從幕後走向臺前,觀衆從臺下走到臺上,它像是一個正在成型的半成品,但也許這種邀請觀衆共同創作的過程,纔是這次戲劇實驗的意義所在。

林奕華說:“觀衆就像是風箏,導演手裡拉着線,指引着風箏的方向,在風箏飛得很遠的時候,也能夠以技巧把他們收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