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丕變 臺灣應務實避險

從日前川普、範斯與澤倫斯基宛如實境秀的齟齬,以及歐洲峰會的討論,結束俄烏衝突已是美歐共識。唯一差別是,美國認爲烏克蘭的安全保障必須建立在共同開採礦產基礎上;歐盟則基於烏克蘭是歐洲「抗俄」天然安全屏障,以及烏克蘭豐富天然資源能取代歐洲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等因素,仍表達對烏克蘭的支持。但很明顯的,川普主政下的全球秩序,將產生典範性的轉移。

從川普回任後的舉措來看,其強調的「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基本上是建立在以實力爲基礎的國際秩序。從最素樸的國際現實主義來看,就是假定國際體系是主權國家在國際無政府狀態下,以追求自身的權力和安全爲根本利益;主權國家之間的合作,會因爲現實因素的改變而改變,因此合作是有限、脆弱、不可靠的。

這種馬基維利式的觀點,雖然赤裸的道出國際關係極爲現實、甚至不堪的一面;但卻非常形象地反映川普回任以來的美國觀點。也就是說,川普、範斯、馬斯克等「非典型」美國人物的當道,反映的不僅是美國許多民衆對美國長期援外效益的質疑,更是對合作可以減少衝突和競爭的國際自由主義的反動。可以說,對美國來說,強調虛幻的崇高價值不如唾手可得的實質利益;所謂的民主人權,在美國優先下,可隨時被烏克蘭的礦產、臺灣的晶片取代。

由此來看全球及亞洲情勢:雖然有評論認爲川普此舉是基於「反向尼克森」戰略,藉由犧牲烏克蘭利益向俄羅斯示好,透過離間俄中、準備加大抗中力道。但從現實主義角度觀察,川普主政下臺灣的重要性將可能不如從前:

首先,軍事上,「臺海有事、美國馳援」最主要的立論根據,是臺灣位居第一島鏈防線要衝。然而,川普1.0時就曾因爲朝鮮半島和談考慮從第一島鏈退卻;加上大陸洲際彈道導彈已突破第一島鏈,以及現代戰爭型態已經改變等因素,第一島鏈重要性顯然已弱化。

其次,經濟上,雖然川普已對大陸再加徵共百分之廿的關稅,但一般認爲,此舉爲川普希望和大陸達成新貿易協議的手段。

對川普來說,美中經濟合作是MAGA的重要部分,從川普多次對「川習會」的預期,加上馬斯克的特斯拉宣佈加碼投資大陸等種種跡象來看,川普主政下的美中互動,將不如想像的悲觀。

最後,政治上,雖然之前美國國務院官網刪除「不支持臺獨」字眼,但新增兩岸分歧應「不受脅迫」、「兩岸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解決」。換言之,美國認爲,臺灣問題必須透過兩岸協商,而非依臺灣主觀願望。

對川普來說,擁有實質的籌碼是上談判桌的前提;臺灣雖是蕞爾小島,卻擁有足以與全球競爭的經濟與產業實力。因此,臺灣應提出務實的避險策略,當務之急一是盤點現有籌碼;二是創造能讓美國重視的價值,例如改善兩岸關係、在美中談判過程中扮演助力。否則太過一廂情願,將讓臺灣因誤判而陷入戰略上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