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威脅 學者:臺灣半導體業應孕育更多新創
產業研究學者指出,臺灣以科技創新爲前導的科技產業政策,一直以來並沒有明顯的錯誤,但卻沒有估算到地緣政治的威脅。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半導體產業長期培育出臺積電模範生,立足臺灣、開創國際,卻面臨美國川普政府要脅貢獻先進製程,也陷臺灣前瞻產業於危險之境。產業研究學者指出,臺灣以科技創新爲前導的科技產業政策,一直以來並沒有明顯的錯誤,而是沒有估算到地緣政治的威脅,美方如今施壓來的又快又猛,川普句句都是針對臺灣半導體相關,「這是小國發展高科技面臨最大的限制。」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信宏表示,目前情勢可看出,臺積電在臺灣可獲得的奧援遠勝於美國。惟臺積電總部在臺仍需政府在土地、水電及人才培育等的協助,而下世代半導體技術的矽光子、共同封裝,臺積電以臺灣本土供應鏈共同開發,其成果確能爲臺積電創造全球差異化,可多鼓勵半導體供應鏈橋接政府資源。
陳信宏指出,政府規劃113~122年挹注3,000億元經費的「晶創臺灣方案」,透過臺積電以臺灣爲研發基地,將自己的先進製程往前推,並協助臺灣半導體本土供應鏈的全面產業化,「當時構思的方向和作法都沒有問題,差別在並未思考地緣政治的壓力,沒有想到美國會劍指臺積電的先進製程。」
臺灣經濟研究院長張建一認爲,地緣政治壓力下,「不是講成本、是講穩定」,面對全球不時出現的政治威脅,政府在產業政策上應「優先滿足自己,最重要」,臺積電表明2028年海外營收佔總收益20%,代表中期發展仍以臺灣爲主、對臺灣的經濟仍有所貢獻。且由於全球半導體市場會愈來愈大,在本土供應鏈圍繞半導體相關成長過程,政府要孕育更多的中小微、新創事業,以順利接手更大的產業資源。
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系名譽教授、臺北商業大學全聯講座教授陳厚銘建議,目前臺灣半導體要更強化培養與引進國際政經人才,及跨部門協作與智庫支援的兩大項,針對美方可能祭出的各種施壓手段,臺積電與政府須整合產官學各界資源,組建專責工作小組,審慎盤點可動用的談判籌碼與底線,訂定周延的應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