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我不分 大罷免成「免疫風暴」
近期發生教育部覈准新設醫學系「繞道招生」的疑雲,導致醫界的抗議。起因於醫學系招生總量自民國八十七年起管制爲全國總量一三○○名,但因國人喜兒女習醫,加上少子化之下,各大學爲了容易招生,想方設法成立醫學系。一一一年以解決偏鄉醫療匱乏爲由,在全國醫學院院長會議及醫學教育會的反對下,由衛福部提出「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劃」,清華、中山、中興等三所大學成立公費學士後醫學系。
但衛福部一一四年起不再續辦該計劃,教育部託辭這些醫學系已經設立,已有學生不可能廢止爲由,逕自將三校學士後醫學系一一五學年度招生名額,從公費生改爲自費生,而且名額由各校廿三名增加爲卅五名。爾後雖然又傳出教育部和衛福部同意就總額再與醫界協商,但決策品質的粗糙與缺乏邏輯可見一斑。
這三所學校新設醫學系不過是三年前的事,三年前政府連公費生計劃只能持續三年都不知道嗎?三年前的政府連三年後我們需不需要每年多一○五位醫師,也都規畫不出來嗎?當然不是,究其原因無非是選票考慮,三年都不想規畫。醫學系多數人想讀,放寬名額反正選民高興就好;公費改自費,要現有醫學系減招、名額給新設醫學系,又怕得罪人,乾脆直接增額就好。反正這些畢業生將來的影響,不會衝擊近期的選舉,達到選票最大化的目的就好。三年都不想規畫了,遑論十年後的事,讓十年後的人去解決就好。
「民主治理」不僅包含民主、還有治理,民主程序的核心是監督制衡、選舉罷免;過程固然強調民主,但是治理需要時間,成效也需要時間去檢驗。如果把民主體制比喻爲人體,監督制衡、罷免權的行使等制度設計,就是維持健康的免疫機制;免疫機制靠抗體,免疫細胞不斷地巡防人體,清除致病的細菌、病毒和壞細胞。但若免疫機轉太強,短時間內不斷地在體內找敵人,即可能釀成敵我不分的免疫風暴,連自己健康的體細胞都攻擊,變成自體免疫疾病,不但對人體無益,反而有害。
人民用選票檢驗政府施政,五權分立的憲政制度,不是隻有行政權,也不是隻有立法權,行政與立法的績效都需要時間來檢驗。臺灣本來已選舉頻繁,今年又加上「大罷免」,明年緊接着又是地方首長九合一選舉,等於每年都有全國性的選舉。每年都算計着今年的選票,社會不在乎治理的績效,卻只耽溺在選舉過程的激情,政府怎麼可能做十年的政策規畫?甚至端出的許多施政計劃都只是虛應故事。
二○○○年時有一部電影「Perfect Storm」,描述一九九一年一艘漁船在美國麻州遭遇葛瑞絲颶風的真實故事,主角是知名演員喬治克隆尼,中文片名翻譯成「完美風暴」或「天搖地動」,意味着完美風暴會帶來天搖地動。由醫學系招生這事件就可見微知着,政府連三年都不規畫,只想見招拆招;臺灣的選舉罷免已逐漸形成社會的「免疫風暴」,只待天搖地動、吞噬全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