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站新增10萬平方米非機動車停放區
在日常城市通勤中,“非機動車+地鐵”的解決方案以其綠色低碳和便捷高效的特點,早已成爲北京市民的主流出行方式。無論是自行車、電動自行車,還是企業投放的共享單車,都成爲打通出行“最後一公里”的關鍵角色。但在現實中,地鐵站口非機動車亂停亂放的情況時有發生,特別是與快遞取餐車輛混停,極易造成站口附近擁堵。爲了破解接駁停車亂、停車難,各區因地制宜,一站一策推出精細化方案,統籌動員各方共同參與引導和勸導,讓市民騎車出行接駁地鐵更爲順暢高效,爲大城市精細化治理交出了一份切實可行的“北京方案”。
商戶參與+居民自治對亂停車輛及時勸導
“這邊沒地方了,麻煩您將車往側面推推。”“您放這吧,把車給我。”近日,在地鐵7號線磁器口站G口,北青報記者探訪發現,社區志願者、樓宇保安、共享單車運維人員……穿着不同制服的工作人員值守在地鐵口,負責搬運擺放非機動車,共同維護地鐵口的交通秩序。
在軌道交通站點周邊,往往是電動自行車亂停放的高發區域。位於核心區的地鐵7號線磁器口站人來人往、交通繁忙。其G口又因毗鄰商務樓宇,位於樓宇所在的廣場內,附近有多家餐飲門店、美食廣場,成爲外賣電動車扎堆區域。而車站前只有百餘平方米的面積,私人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和外來車輛扎堆停放,大家都想距離地鐵站出入口更近一步。
“在用餐高峰期,這種問題就更加突出,地鐵口前停滿了非機動車,行人進出站都非常困難。”體育館路街道東廳社區黨委書記尹佳佳介紹,爲解決此問題,由社區居委會牽頭成立志願服務隊,招募商戶代表和熱心居民加入,定期開展培訓並建立輪值制度,現場引導外賣車輛有序停放、安全騎行,形成了“商戶參與+居民自治”的日常維護體系,爲外賣小哥和周邊居民營造安全、有序的空間環境。同時,街道督促底商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協助維護門前停車秩序,對亂停車輛及時勸導規範。
引入多方誌願力量打造東城治理樣本
磁器口站的非機動車“停車難”,是核心城區地鐵站面臨的普遍難題。即便多方共治,也只能緩解“空間小、需求大”的矛盾。東城區城管委停車管理科科長郭風林介紹,爲進一步挖潛空間,正在協調樓宇物業公司,將廣場上3個機動車停車位挪移給非機動車,進一步緩解非機動車停車難問題。郭風林介紹,東城區持續關注軌道交通站點周邊停車秩序,今年以來,集中治理安定門、東直門等6個軌道交通站點、4個“學醫景商”點位,已完成5個站點和天壇公園等3個點位非機動車秩序治理,完成任務80%。具體來說,主要通過挖掘空間、分區停放、共管共治三大舉措,全區累計新增停放區200餘處、標識標牌30餘個。同時,因地制宜、分區管理:在部分站口周邊,近端用於電動車停放,遠端用於共享單車停放,有效緩解混停堆積、存取不便和成片倒伏等問題。
另外,統籌動員“紅馬甲”社工、“橙工裝”環衛、“灰制服”保安、“藍坎肩”志願者等羣體,共同參與停放秩序巡查和車輛清淤、碼放。尤其是在全市率先引入“黃上衣”文明引導員支援重點站口,早晚高峰在地鐵站口發揮“主場優勢”引導電動車有序停放,取得了良好效果。
讓非機動車“有地兒停”多區因地制宜具體施策
連日來,北青報記者持續對多個區軌道站點周邊非機動車停車情況進行探訪發現,各區在治理非機動車停車難問題上,主要採取增供給、強引導、重宣傳等措施,多措並舉,讓非機動車“有地兒停”,無縫換乘地鐵。
在西城區,此前地鐵西直門站站口部分空間被無效護欄擠佔,西城區通過新增花箱和停車出入口,採用“去杆增箱添豁口”的方式,釋放非機動車停車位200餘個,按照共享單車、快遞外賣車輛、商場員工車輛、私人電動車等類別在不同區域分類施劃停車區域,改善非機動車停車秩序。
在海淀區,此前西釣魚臺地鐵站周邊非機動車停車秩序混亂,經統計,早晚高峰期地鐵站周邊共停放非機動車800餘輛,其中大部分是周邊通勤居民的電動自行車、自行車,給這些車輛找到合適的停放區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爲此,海淀區採用“空中分流+地面停放”模式,增加一處架空棧橋連通出入口東西兩側人行道,實現上下行客流分離,橋下新增40個非機動車車位。在現場,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整改後,不僅非機動車“有地兒可停”,架空棧橋也爲行人提供了臨時休憩場所。
在朝陽區,重點圍繞奧林匹克公園站、九龍山站、青年路站、大望路站、安華橋站、工人體育場站、朝陽公園站等軌道站點,通過因地制宜增供給、科學引導強規範、宣傳引導促文明三大舉措,有效緩解了“停車難、停車亂”問題。如針對九龍山地鐵站G口附近非機動車停車區域,雙井街道積極利用垂楊柳醫院北側閒置地塊,科學規劃建設非機動車停車場,並同步完善充電樁、消防設施等配套,新增車位300餘個,極大滿足了就醫患者的停車需求。勁鬆街道盤活九龍山地鐵站G口旁空閒土地,通過騰退圍牆,新增非機動車停車位80餘個,爲前往合生匯商圈及地鐵通勤的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停車選擇。
在石景山區,近期地鐵八角站因施工關停,臨近的地鐵古城站、八寶山站客流壓力激增,相應地,兩座地鐵站面臨非機動車無地可停的困境。石景山區交通運行服務中心九級管理史路安說:“以古城站爲例,全天非機動車數量約爲2000輛,地鐵八角站封站以後,日均增加700輛左右,現有停車區滿足不了激增的停車需求。因此,我們多次調研,挖潛停車空間。”經過多次協調,佔用古城地鐵站B口東側約50平方米的樹池連通區域,將黃楊拔除後進行路面硬化,增加非機動車停車位約100個,有效緩解了古城地鐵站B口非機動車停放壓力。北青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新增的區域臨近地鐵站出入口,均設置了非機動車停放標識,電動自行車整齊地停放在劃線區域內,現場秩序良好。
在豐臺區,在地鐵景風門站,站口圍擋設置長達十餘年,長期佔用便道,導致周邊非機動車停放秩序混亂。爲此,豐臺區政府多次對接京投公司,對景風門地鐵站D口南側施工圍牆進行拆除退讓,成功騰退約250平方米空地,對E口至G口施工圍牆拆除退讓2米,讓非機動車有地兒可停。
·核心·
非機動車停車區所有圍欄應拆盡拆
去年9月,市交通綜治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關於加強非機動車停車管理的指導意見(試行)》和《北京市非機動車停車管理工作方案》,明確了非機動車停車治理的工作思路、原則及2024年至2025年的具體工作任務,提出了設施供給、出行引導、規範管理方面的多項措施。
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爲落實任務要求,全面改善軌道站點周邊非機動車停放秩序,綜合考慮站點區位、使用需求、市民訴求等因素,選取53個站點作爲一級站點。市交通委作爲統籌牽頭部門,組織各區按照“一站一策”原則,面向53個一級站點推進重點治理。
2024年底,一級站點出入口150米範圍內道路空間非機動車停放區“應劃盡劃”,通過開闢橋下停放空間等方式增設停車空間,共計提供4.2萬個停車位,新增200餘處引導標識;協調文明引導員等社會力量在高峰時段進行停放引導;在望京、勁鬆地鐵站試點遠端停放激勵機制,累計成功引導8300餘人。
2025年,在延續2024年相關治理措施的基礎上,還對B+R停車場圍欄“應拆盡拆”,充分釋放公共區域面積,優化進站接駁流線,提高通行效率,提升軌道站點周邊停放環境品質。
此外,2025年以來,市交通委先後編制印發了《北京市軌道交通站點接駁優化提升行動計劃》,等文件,構建“政策-標準-考覈”全鏈條管理體系。
截至8月上旬,已完成50個軌道站點的“疏整促”專項治理任務,累計完成接駁步行道修復24315平方米,站前廣場修復31104平方米,新增非機動車停車面積100513平方米。
文/本報記者劉洋攝影/本報記者付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