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河聲丨爲民營企業“強筋壯骨”,看河南有多“硬核”

(原標題:【地評線】河聲丨爲民營企業“強筋壯骨”,看河南有多“硬核”)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6月30日,河南啓動民營企業培訓攻堅工作,2300多名企業家、幹部和創業者齊聚一堂。這是全省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後,又一激發民營經濟新動能、提振信心的重要行動,飽含着河南對民營經濟發展的深情牽掛,是爲民營企業“強筋壯骨”、助力高質量發展的硬核實踐。

民營經濟是信心經濟,河南給的是“定心丸”。民營企業是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在當下經濟格局中,廣大民營企業的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比如,網絡上爆火的硬核科技“杭州六小龍”,此次培訓的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等。河南作爲民營企業大省,一直用心用情支持,精準落實惠企政策,暢通政企溝通渠道,優化環境助企發展…… 如今,政府“添力”,爲民營企業注入新動能。但企業發展難免遇困,河南此時開展培訓攻堅,就像一場“及時雨”,既解知識之渴,又破心結之困。培訓瞄準四類主體,無論是工商聯執委企業的“領頭雁”,還是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生力軍”,抑或懷揣創業夢的“逐浪人”,甚至服務民營經濟發展的“護航者”,都被納入其中。通過形勢教育和政策宣講,讓大家看清大勢,知道國家支持的決心堅定不移,明白政策紅利正源源不斷釋放。如此一來,信心足了,發展的勁頭自然更足。

看河南發展,民營經濟是重要窗口。泱泱中原大地,半部民營發展史。這場培訓攻堅行動,彰顯着河南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格局與大視野。河南是民營經濟先發地,從1984年王守義父子創建十三香加工廠起,40多年間,河南民營經濟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如今已成爲經濟增長主動力、拉動投資主力量、改革創新主引擎。截至2024年底,河南民營經濟主體達1081.7萬戶,佔全部經營主體的96%,對全省GDP、城鎮就業的貢獻率分別超55%、90%。這組數據彰顯了民營經濟的強勁活力,更折射出包括胖東來、蜜雪冰城在內的豫企,以消費者爲中心的發展密碼。河南深知,只有民營企業活力足、發展好,經濟大盤才能穩如泰山,民生福祉才能持續增進。此次培訓攻堅,不僅着眼於當下企業面臨的困難,更立足長遠,爲河南民營經濟培育新動能、打造新優勢。

政策紅利不是“紙上畫餅”,河南端出的是真傢伙。培訓內容裡,“新領域”“補短板”等詞格外醒目。這背後,是河南對民營經濟的精準把脈:傳統產業要轉型,新興產業要搶灘,關鍵靠創新。雖然河南有超千萬家民營市場主體,但“大而不強”的短板明顯。這次培訓瞄準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要用政策催化劑,讓“潛力股”變“績優股”。比如,對初創企業扶一把,給技術搭臺子,爲人才鋪路子,河南的“硬核”,是讓企業看得見真金白銀,摸得着發展路徑。“練內功、補短板”,是幫助企業強身健體,讓企業輕裝上陣、加速奔跑。“新領域、新生代”,如同打開一扇通往未來的新大門,引導企業探索新領域,培養新生代企業家,河南就是要讓民營經濟緊跟時代步伐,在創新發展的賽道上搶佔先機。

河南的培訓攻堅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準滴灌。課程將“新生代”企業家單列,既傳生意經,更授方法論,教他們用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思維闖市場。有企業家感慨:“過去拼膽量,現在拼頭腦。政府給我們‘換芯片’,企業才能‘換賽道’。”幹部和企業家同班學習,體現的是雙向奔赴。這場培訓,幹部也坐進課堂,這傳遞的是一種治理智慧:服務企業,不能“隔着玻璃看”,而要“捲起褲腿幹”。幹部懂經濟,政策才接地氣;企業家知政策,發展才少繞彎。河南的“硬核”,是打破“你幹我看”的舊思維,構建同學共進的新生態。就像黃河水與岸邊的樹,彼此滋養才能生生不息。

從豫商崛起到“豫造升級”,河南民營經濟的每一步,都踩在時代的鼓點上。今天的培訓攻堅,是播種,更是宣言:在這裡,民營企業絕不是配角,而是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在這裡,政府不當甩手掌櫃,而是與企業攜手闖關。河南的“硬核”,終將化作萬千企業的“硬氣”——硬在技術,硬在品牌,硬在全球競爭力。( 大河網河聲評論員  鄧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