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不搞大拆大建了
7月14-15日,上週傳的城市工作會議如期召開。
當時我給出的預判是:
與2015年不同,此次政策肯定強調“債務可控”。
因此,未來的城市更新將呈現“三六九”的分化格局。一線城市聚焦“拆改留”結合,如上海保留歷史建築與商業開發並重;二線城市推行“以舊換新”,杭州將城中村改造與未來社區建設結合;三四線城市則以“微改造”爲主,避免大拆大建。
既延續了城市化進程,又避免了資源錯配。
這我們可以總結本次工作會議的核心:
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爲主的階段。
用白話文來說:
大拆大建,不存在了。城鎮化邏輯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過去的城市發展是增量邏輯,因此從地方敢於用土地質押,並向未來借錢,發展城市建設。我們經過20多年的快速開發,人口和城鎮化達到了平衡。
一個是城鎮化到了66%,一個是人口進入負增長。
因此,過去鋪張浪費的發展邏輯也自然不適用了,因爲沒有“未來人口”進行買單了。
一家公司的產值=員工*人效,國家機器也是如此。
如果國家機器在人口負增長前提下實現增長,人效的提高是必然的。因此,公司的資源一定會傾向產值更高的人羣。
以大城市爲核心的都市圈應運而生,讓資源更加集中,讓資料的效率發揮到極致。當然,這也是當下財政的不可迴避的選擇。
過去的邏輯是通過城鎮化實現均衡發展,如今的邏輯是增效改質,讓資源更加集中。過去我們的邏輯是把水電網絡通道山區去,如今我們的邏輯是讓山區的人羣搬出來。
這次城市工作會議的核心也在這裡。
脫離的財政的資源,農村和五六線城市基建根本無法維持。因此,儘管總人口進入負增長,但是核心城區通過資源虹吸周邊人口,肯定保持增長。
房價會怎麼走?其實我在之前一直重複強調過。
核心城市的房價必然是要往上走的,但是這個代價是以核心城市周邊的縣城房價爲代價的。
由於如今外部環境並未得到根本緩解,真正放水的週期還不會到來。因此短期還看不到起伏節點。我們的機會什麼時候來,真的要看美元的降息節點和力度。
方向早已準備,工具方式很多,發車等待機會。
財政,是當下首要問題。
我在之前說,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人性對財富的追逐始終如一。
在存量博弈時代,城市間、人與人的命運分野早已註定:
少數玩家的盛宴,多數城市的靜默。
大號談地產,小號談經濟,防止失聯
加入星球,每篇都可以看到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