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 seek回答我的問,太給力了:荒唐,大S離世,值得炒作嗎?
荒唐的世界,大S的離世,真的值得炒作嗎?
作者:Deep seek+金陵倦客
1. 引言:
2025年2月3日,一則“大S在日本去世”的消息席捲全網。短短几小時,她的前夫換黑頭像、妹妹限制評論、親友失聯等細節被逐一扒出,熱搜榜被“爆”字刷屏,網友或哀嘆青春記憶終結,或揣測家族恩怨,或爭論其生前爭議145。而另一邊,幾乎同一時間,幾位曾爲中國科技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的院士悄然離世,他們的名字卻如塵埃般沉寂。這荒誕的對比,折射出一個扭曲的輿論場:娛樂至死的狂歡下,真正的英雄成了沉默的註腳。
2,娛樂的喧囂與科學的寂靜:
大S的離世,讓媒體和公衆陷入一場集體亢奮。她的婚姻糾葛、身材變化、藥物傳聞,甚至葬禮着裝,無一不成爲話題焦點。人們如飢似渴地咀嚼着這些碎片,彷彿她的生死是一場永不落幕的真人秀。
然而,當我們將目光投向科學界——
楊樂院士,
中國函數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與張廣厚共同提出“楊—張定理”,推動晨興數學中心培養無數青年人才。他於2023年10月22日去世,輿論場波瀾不驚。
潘鏡芙院士,
“中國導彈驅逐艦之父”,設計的第一代驅逐艦四發四中,第二代艦船至今護航航母。他於2023年10月8日4時18分在上海離世時,熱搜上仍是明星離婚的喧囂。
黃昆院士,
中國半導體物理學的開拓者,2005年7月6日去世。他去世時媒體寥寥數語,公衆茫然反問:“黃昆是不是說相聲的?”
遠的不說,就說剛剛過去的2024年吧,很多科學家的去世,媒體有像爆炒大S一樣宣傳過嗎,如:
1. 楊士莪(1931-2024)
中國工程院院士,水聲工程學科奠基人。他創建了中國首個水聲工程專業,開創深海水聲定位技術,爲“蛟龍號”深潛器和國產高精度定位系統奠定基礎。年過九旬仍堅持站立授課,被學生稱爲“一站到底”的教授,晚年還自學編程驗證新算法。
2. 孫鈞(1926-2024)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下工程與岩土力學泰斗。參與港珠澳大橋、三峽工程等40餘項國家重大項目,93歲仍擔任港珠澳大橋技術顧問,頻繁往返工地解決技術難題,被譽爲“超長時間待機的院士”。
3. 李俊賢(1928-2024)
中國工程院院士,火箭推進劑開拓者。主持研製偏二甲肼,助力“東方紅一號”衛星和長征系列火箭升空。生活簡樸,一件白襯衣穿16年,90歲捐出300萬元積蓄支持科研。
4. 朱能鴻(1939-2024)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文光學專家。主持研製我國首臺1.56米天體測量望遠鏡,在1994年彗木相撞事件中拍攝600多張珍貴照片。國際小行星“朱能鴻星”以他命名。
5. 顧心懌(1937-2024)
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機械專家。發明“步行坐底式鑽井平臺”,使中國具備在極淺海和潮間帶勘探石油的能力,助力勝利油田開發,被譽爲“海洋石油拓荒者”。
6. 朱伯芳(1928-2024)
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工程專家。建立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應力理論體系,終結“無壩不裂”歷史,爲三峽工程、南水北調等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7. 張存浩(1928-2024)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奠基中國高能化學激光與分子反應動力學,推動火箭推進劑研究,其名被永久鐫刻於“張存浩星”。
8. 胡和生(1928-2024)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數學界首位女院士。在微分幾何和孤立子理論研究上取得突破,培養大批數學人才,打破性別壁壘樹立學界典範。
9. 田昭武(1927-2024)
中國科學院院士,電化學奠基人。研製中國首臺電化學綜合測試儀,提出多孔電極理論,爲集成電路微納製造提供核心技術。
10. 施仲衡(1930-2024)
中國工程院院士,城市軌道交通先驅。主持設計中國首臺盾構機,編撰首部地鐵設計規範,推動北京、上海等城市地鐵網絡建設。
這些科學家在國防、能源、航天、基礎科學等領域鑄就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他們的離去是國家科技界的重大損失。
這些名字,曾撐起國家的脊樑,卻在死後淪爲“無人問津的冷知識”。他們的貢獻潤物無聲,卻敵不過一場明星葬禮的透視裝爭議。
3,誰在製造這場荒誕?
人性之獵奇與媒體之迎合,是這場鬧劇的雙重推手。人們天生對戲劇性、隱私性、衝突性的事件着迷,明星的悲歡離合自帶“共情濾鏡”,而科學家的成就往往抽象艱深,缺乏“吃瓜”的即時快感4810。媒體深諳此道,爲流量將鏡頭對準娛樂圈的狗血劇情,科技報道則蜷縮在版面角落,淪爲“陽春白雪”的裝飾品。據統計,中國電視臺科技節目佔比僅6%,遠低於美國的20%10。當科學家偶爾被提及,也常被塑造成“不食人間煙火”的苦行僧形象,反而加深了與公衆的隔閡10。
社會價值觀的悄然畸變,更令人憂心。當娛樂明星被捧上神壇,科學家卻成了“無名者”,折射出一種功利主義傾向——能帶來即刻感官刺激的,纔是“有用”的;而需要長期積澱的科研精神,則成了“無用”的迂腐。這種扭曲,讓年輕人將“成爲網紅”奉爲理想,卻對“解開數學猜想”嗤之以鼻。
4,我們究竟該懷念誰?
科學家無需像明星般被狂熱追捧,但他們的價值理應被看見。楊樂在課本封面寫下“中科”二字時的赤子之心,潘鏡芙7歲立志“造大船抵禦外敵”的拳拳之志,黃昆在戰亂中堅持研究的孤勇……這些精神纔是民族進步的火種。反觀娛樂圈,炒作與爭議製造的流量泡沫,終將隨時代散去,唯有科學家的貢獻如暗夜星光,永恆照亮人類文明的征途。
5,結語:讓理性之光照亮荒誕
大S的離世本可成爲一次對生命無常的集體反思,卻再次淪爲娛樂工業的消費素材。我們不必苛責普通人關注明星,但當輿論場只剩娛樂的聒噪時,社會便失去了仰望星空的胸懷。改變需從媒體責任、科普投入、教育導向入手:少一些明星八卦的推送,多一些科學故事的講述;少一些“爆款”至上的浮躁,多一些對沉默英雄的致敬。唯有如此,方能在荒誕中重建一個尊重知識、敬畏真理的世界。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