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S 離世事件背後,日本醫療神話破滅了嗎?
2025 年 2 月,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傳遍兩岸三地 —— 大 S(徐熙媛)在日本旅遊期間不幸離世,年僅 48 歲。曾經活躍在熒幕前,以獨特魅力和堅韌性格備受矚目的她,突然離去,讓無數粉絲陷入悲痛,也引發大衆對整個事件的高度關注與深刻反思。
我個人剛好經歷過與大S一樣的病症,也是流感轉爲肺炎,經歷了六天的住院治療。
那就這一事件,我結合我個人的經驗來討論一下大S之死。
事件回顧
我們先來回顧事件過程。
1 月 29 日,大 S 攜家人開啓日本春節旅行。從導遊透露的信息可知,大 S 在出發前就已身體不適,出現咳嗽、哮喘症狀 ,但或許是因爲近期一次公開露面時狀態尚好,讓她和家人都放鬆了警惕。
抵達日本當天,東京氣溫較低,一行人前往富士山地區,寒冷的氣候可能加重了她的病情。
1 月 30 日,大 S 畏寒、咳嗽症狀加劇,她以爲只是普通感冒,並未太過在意。
然而,1 月 31 日,病情急劇惡化,家人首次叫救護車將她送往富士山某診所,被診斷爲病毒性感冒,醫生開具退燒藥,並建議觀察,家屬選擇聽從醫生建議,當晚大 S 還按計劃參與了懷石料理,全程裹着毛毯,身體狀況已然不佳。
2 月 1 日,大 S 在酒店浴室昏厥,再次被急救送醫,這次確診爲肺炎併發症,院方建議轉至大型醫院,可令人費解的是,家屬卻選擇返回酒店。
當晚,小 S 和 S 媽在酒店開心熱舞併發布在社交平臺,與大 S 危急的病情形成鮮明對比。
2 月 2 日凌晨,大 S 突發高燒、意識模糊,第三次被送醫搶救,可惜最終還是沒能挽回生命。
2 月 3 日,東京時間凌晨 5 時許,大 S 因多器官衰竭去世,醫院出具的死亡證明標註 “感染性休克”,家屬聲明死因是甲流引發肺炎併發症 。
我也回顧一下我個人就醫經歷。
我在1月27日早起時,發現喉嚨痛,但當天預約了體檢,並在當日上午去做了肺部CT,B超,核磁共振三項較大型檢查。
由於我有一項小檢查忘記做了,導致我的體檢報告在大年初三才出來,在微信裡看到我的CT時,顯示在27號早上,我已經肺部感染。
但我並不知道,我認爲是小問題,小感冒。
到了28號,我病情開始加重,開始咳嗽並同時流鼻涕。除夕晚上發現發燒了,於是吃了片布洛芬,並連續泡了兩天的熱水澡。
泡熱水澡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事,但我還以爲是受了風涼。
初一這一天症狀更加嚴重,我除了去父母家,哪都沒去,全天在家休息,到了晚上,我老婆認爲我越來越嚴重了,我就用一塊智能手錶測了一個血氧,結果是88,這一下,嚇我一跳。
因爲我有一個基本常識,這是三年疫情期間教我的,那就是血氧飽和度要是低於90,那就是重大風險。
我離醫院只有三分鐘走路路程,當晚十二點,馬上到了縣城人民醫院急診就診。
醫生開了CT,CT顯示肺部感染,但不是很嚴重,測了血氧,診斷爲肺炎,並要求我住院,理由是血氧飽和度這麼低,風險太大。
當天晚上,我就開始持續性的輸氧,打吊瓶,一直住院到昨天上午。
昨天上午我出院時,血氧飽和度爲94左右,各類症狀大大減輕了,但肺部還有陰影,醫生認爲可以出院,炎症的吸收有過程。
通過事後的甲流檢查,血液檢查,醫生出院時告訴我,我就是流感,因爲血液中檢出流感抗體,也即流感導致的肺炎。
當然,我的病情,顯然比大S要輕,也比她要幸運一些。
回顧這個過程,是試圖來找出一些我們大家可以防範的點。
醫療不是普通的消費
很多產品或服務,我們可以很不專業,甚至不需要掌握這方面的知識,因爲要麼他不重要,要麼他的產品品質有高度的穩定性。
但醫療是非常特殊的消費。
每一個人的醫療結果,是千差萬別的,他不僅與個人的獨特的體質有關,還與碰到的醫生、各地的醫療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患者自己對待疾病的態度,與結果有很大的關係。
接診我的急診醫生,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女醫生。
她在開CT時,是有顧慮的,因爲她先向我解釋了,爲什麼要開CT,因爲他懷疑是肺炎,其實我自己就是因爲血氧飽和度低才急診,我自己也懷疑是肺炎。
她要求我住院時,也耐心和我解釋,理由是什麼?就是血氧飽和度太低,她說,一般的肺炎,血氧飽和度沒有這麼低的。
這時,她的顧慮是,我是否會認爲她這麼做是在“過度醫療”,所以她需要向我解釋。
我去的就是一個縣城裡的普通醫院,二甲醫院。
但大S就沒有碰到好的醫生。
在整個就醫過程中,大 S 首次被送往的是富士山某診所,被診斷爲病毒性感冒時,診所僅開具退燒藥並建議觀察,沒有進一步深入檢查,也未考慮到流感可能引發的嚴重併發症,這說明,在流感明明已在日本大量流行時,而診所醫生卻沒有足夠的警惕性。
同時,大S這種鉅富,居然去診所看病,而不去日本最好的私人醫院看病,也是我不能理解的,這個責任大S及其家人要負很大的責任。
大S或許認爲,家人在外遊玩,自己可能不嚴重,如果爲了自己,讓家人的旅遊泡湯,她或許認爲自己給難得的家庭旅遊帶來了麻煩。
在大 S 二次送醫確診肺炎併發症後,醫院建議轉至大型醫院,但是詭異的是,沒有去。之後,甚至小 S 和 S 媽在酒店開心熱舞併發布在社交平臺。可見,他們全家沒有任何警惕性。
而當時大S是已經昏厥了,這很有可能是因爲缺氧引發的。
我認爲從當事醫院及其家人的操作都有嚴重的問題,當事醫院可以建議轉診,但在轉診前,給予積極治療,比如輸氧這是必然要做的事,怎麼能讓這麼危重的病人回家呢?
其家人更是荒唐,要求轉診了,還不立馬送去日本最好的醫院嗎?這還是鉅富家庭對待生命的方式?
從他們依然在狂歡說明,這個家庭缺乏基本的醫學常識,甚至沒有優秀的醫生朋友,否則打個電話,也不至於這麼處理啊。
但是,日本的醫院與診所,很少有晚上開門的,大部分知名醫院,嚴格遵守分級診療制度,都是需要預約的,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
如果是節假日,就更難以就診了,而2月1日、2月2日,正好是週末。
這或許是大S沒有及時就醫的一個原因,但我想,如果鉅富家庭,願意找可以治療的醫院,沒有什麼找不到的。
家人的不重視或本人就不夠重視,可能纔是主因。
不知道大S在日本醫療診斷時,有沒有CT檢測,如果以其第二天就去世的情況,以一般病毒性肺炎的情況,這時,大S應該已經是大白肺了——肺部感染很嚴重了。
醫療消費不能指望你什麼情況醫院都能救你回來,自己對醫療的認知,以及對當地醫療體制的認知很重要。
大 S 家人在整個事件中暴露出明顯的醫學專業知識匱乏。大 S 出發前就有咳嗽、哮喘症狀,家人卻未足夠重視,以爲只是小毛病。在首次送醫被診斷爲病毒性感冒後,家屬僅遵循醫生 “建議觀察” 的意見,沒有進一步尋求更全面的檢查與診斷。當 2 月 1 日確診肺炎併發症,院方建議轉大醫院時,家屬依舊選擇回酒店,這一決定或許是因爲對病情的嚴重程度認識不足。缺乏醫學常識,使得他們在面對大 S 的病情時,無法做出更科學合理的判斷和決策,一步步錯過了最佳的救治時機。
說實話,我認爲中國的醫院,哪怕是一個縣城的醫院做得比日本醫院好。
我在急診後,醫院開出CT單,僅十分鐘就拿到了CT結果,半小時內就吸上了氧氣,掛上了點滴。
醫生也提示了風險,說明了有可能嚴重的可能性。
只要你不對醫生抱以偏見,那麼聽醫生的,總是沒有大錯的。
流感的名字與過度醫療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用 “流感” 來稱呼這種疾病,但實際上,它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醫學專業術語爲 “流行性感冒” 。
“流感” 這個通俗的稱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衆對它的警惕性。
很多人就像大 S 起初一樣,以爲只是普通感冒,休息一下、吃點藥就能好。流行性感冒具有高度傳染性和傳播迅速的特點,更嚴重的是它可能引發多種致命併發症,如病毒性肺炎、病毒性心肌炎、流感相關性腦炎等 。
如果我們能更多地使用專業術語,加強對流行性感冒知識的科普宣傳,讓大衆清楚認識到它與普通感冒的區別和危害,就能提升大家的警惕性,在出現症狀時及時採取正確的應對措施。
我都建議不要用流感這個詞了,雖然概率低,但由於太多人忽略他的風險性,就會導致很多人因爲忽視,錯過了最佳冶療時機。
特別是在流感季,醫生和媒體都有必要告訴普通人,這種病有一定的概率是要命的,是要謹慎對待的。
不少人經常批評醫療過度,也導致了不少的問題。
醫療是否過度,由三種情況構成。
第一種,是患者本身的風險偏好
有人曾經在羣裡吐槽,說他去一家三甲醫院治個感冒花了一千多。但這是三甲醫院造成的嗎?當然不是,是他本人的風險偏好帶來的。
如果他認爲真的只是個感冒,連醫院都不必去的,你還去三甲做什麼?
當你去到三甲醫院看感冒時,就是在告訴醫生,我懷疑有其他的問題,請你詳細檢查,以防風險。
社區醫生,倒是可以聽診一下,沒有聽到肺炎症狀,就開兩片藥,就幾塊錢就解決了,但你不去,因爲你害怕風險。
對於大S這樣的富人,風險偏好肯定更高,不會拒絕什麼過度醫療,她死於醫療手段的匱乏。
但這種風險偏好,沒有在這件事中體現出來。
家人的常識缺乏及醫院的手段不足,可能都是問題。
第二種,是醫生的專業判斷
醫生如果認爲有風險,那麼就會開出他認爲有必要的檢查和處理方式。
這種必要的檢查和處理方式往往不容易被患者所理解,或被一些收入更低的消費者所討厭,因爲他的預期當中,不需要做這麼多檢查。
我在急診期間,鄰牀就一位老人,腹痛難忍,做一個X片,沒有查到病因,醫生要求開CT檢查,他死活不同意。
他的原話是,就一個肚子痛,還要做這麼貴的檢查?
最後,這位老人的一位親戚過來才說服他去做CT,最後檢查後,推去做手術去了,由於沒聽清不知道是什麼病,但很嚴重。
第三種,就是醫生爲了各種原因,增加各種檢查
有多種原因導致了檢查較多,比如,爲了防患醫療事故,醫患糾紛,減少誤診率,醫生出於自保,會盡可能地全面排查,以防止風險;
醫院的利益機制中有設計提成機制,也會推動醫生多開各種檢查。
但有一個更長遠的利益機制在約束醫院與醫生的行爲,那就是商譽機制,如果一個醫院、一個醫生長久以來不以消費者爲中心,只考慮如何多讓消費者出錢,不要很久,這個醫生或這家醫院的名聲就是臭了。
甚至本院的醫生和護士都會在私下罵這個醫生或罵自己所在的醫院。
其結果是,這家醫院病人逐步減少,人們只要有選擇,就不會去這家醫院看病,因此,過度醫療,在消費者有選擇的情況下,是難以大面積長期存在的。
人們對於過度醫療的擔心,甚至引進分級診療,這有可能會導致大S這樣的事情反覆出現,有什麼情況先去社區吧,先從最差的醫院看起,一步一步往上轉診,象這種急性肺炎,能經得起這種折騰嗎?
結語
醫療好不好,先取決於一個關鍵指標,那就是供給是否充分。
24小時,是不是能找到醫生,做到檢查,輸到氧,住進院。沒有充分的供給是做不到的。
那麼,供給是用什麼方法才能做到越來越多的?
計劃經濟的方式能做到嗎?有這種可能做到,因爲他可以犧牲一切,全國大部分資源用於醫療,比如古巴,民衆吃不飽飯,基本生活物資缺少,但當地的醫生成爲了出口創匯的資源,天天派出去外國爲政府賺錢。
最好的供給方式,當然是市場化的生產模式,消費者通過價格信號告訴經營者,我們缺什麼,請你馬上生產。
我們現在有充足的衣服供應,不再過年纔買新衣。
我們現在有充足的餐飲供應,想吃什麼大餐,市場上都有。
我們現在有着充足的電器供應,你要哪種檔次的電視機,從二百一臺到兩萬一臺,都有。
市場化的供給方式,才能豐儉由人,誰的消費都有企業來滿足你。
現在我能這麼快地用到當地的醫療資源,就是由於過去這三十多年來,中國公立醫院以利潤爲中心,他們才投資了足夠多的設備,才二十四小時服務,每一個醫生在乎自己的名聲,供給才足夠充分。
若是走回計劃經濟的老路,七十年代求人、找關係看病的歷史,又要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