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驗! 明確的能源轉型才能邁向能源獨立、繁榮與安全
▲德國最大環保團體之一德國地球之友的博納.瑞德克爾(Bernd Redecker)博士。(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供)
●博納.瑞德克爾(Bernd Redecker)/環境科學家、德國地球之友核能全國工作小組成員
臺灣與德國一樣,已決定逐步汰除高風險的核電技術。我們祝賀臺灣跨出這漸進的一步,所帶來更大的能源獨立、繁榮與安全。依據我們的經驗,推翻這個決定會是個錯誤。
德國地球之友爭取一個無核世界,已達半世紀之久。核燃料鏈的每個環節都會危及當地居民的健康,諸如鈾礦開採區的放射性污染、核子設施周圍居民的輻射風險增加,到反應爐除役過程中所產生輻射危害。
英國塞拉菲爾德(Sellafield)、俄國馬雅克(Mayak)、美國哈里斯堡(Harrisburg)的三哩島、烏克蘭車諾比,以及日本福島等核災都在警示我們,我們不應該以核安風險當成賭注。在這種情況下,在有地震風險區域運轉核電廠,對民衆而言,是不負責任的行爲。
德國堅持淘汰核能 鼓勵臺灣繼續明智決定
核廢料處理的問題在德國至今仍未解決,此事正是德國逐步淘汰核能的一個核心論據。
但除了這些風險之外,所有情況都對核電這項技術不利。認爲核電是氣候危機的解決方案是個錯誤。相較於風能與太陽能,核能非常昂貴。建造新的核電廠曠日費時,而且許多專案從未完成,造成公共資金的重大損失。
核電無論如何無法因應氣候危機。因此,核電在全球電力生產中所佔的比率持續下降,也就不足爲奇。
在現代能源體系中,無法適應需求波動的技術就無法持續發展。我們在德國看到,只有逐步汰除核電的決定,才讓再生能源的布建得以進行。
德國汰除核電之事是在2011年所做的決定;當時再生能源電力所佔的比率爲20%;現今再生能源電力已達電力需求的2/3。只有明確的能源轉型決策才能實現這項目標,方能爲源產業提供一項安全的規劃架構。
但就像身處臺灣一樣,在最後一個反應爐關閉前的幾個月,引發了延役問題的討論。國際經驗顯示,反應爐在運轉35年至40年之後,發生事故的風險會大幅增加。這裡的關鍵因素是材料疲勞,最重要的是管道生鏽。德國運轉至最後的核電廠中,蒸汽發生器尤其如此。
我很高興,德國在發生事故之前已經堅持淘汰核電。
我鼓勵臺灣繼續這個明智的決定。
▼核三廠。(圖/臺電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授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