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名稱有「番、蠻」恐涉歧視 監院要查
監察院。資料照片
總統府前「介壽路」於1996年更名爲「凱達格蘭大道」,象徵對原住民族文化的尊重與轉型正義的重視。監察院指出,部分鄉鎮縣市道路名稱仍使用如「番」、「熟番」、「蠻」等詞彙,但因文化敏感度不足,仍具歧視色彩,影響原住民族認同與文化尊嚴,監委鴻義章對此深表關切,並自動調查。
監察院指出,部分縣市及鄉鎮市的道路名稱雖反映原住民族歷史脈絡與族羣互動,如嘉義縣番路鄉爲通往阿里山鄒族的重要通路,成爲歷史正義與族羣平等的關注焦點,但部分名稱因文化敏感度不足,仍具歧視色彩,影響原住民族認同與文化尊嚴。
監委表示,路名稱應重視族羣認同與尊重價值,如「番」、「熟番」、「蠻」等詞彙使用於道路命名,恐隱含歧視或刻板印象。各地方政府在道路命名或更名過程中,應建立文化審議及族羣參與機制。
監委指出,部分道路名稱如彰化埔鹽鄉「番金路」、及「番社路」、「番仔路」等,反映族羣文化,但亦需全面清查轄區內是否存在不當或歧視用語。現行道路命名及更名作業原則是否完善,均有待進一步調查與釐清,以確保公共空間命名體現多元尊重與促進社會和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