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經國、介壽路改名風波 監察院喊道路用字歧視要查 兩派網友戰翻

內政部今年稍早推動全臺「中正路」改名,甚至傳出連「經國路」、「介壽路」也在改名範疇內。(蔡依珍攝)

內政部於今年5月時曾指出,公共建築或場所中紀念、緬懷威權統治者的象徵,都應移除或改名。因此,以「中正」和「經國」命名的街道,也在改名的範疇之內,並表示會持續與社會大衆溝通。監察院今(3)日發出公告,部分縣市道路名稱疑涉歧視用語,影響族羣認同與尊重,監察委員鴻義章申請自動調查,引發網友熱議。

監察院指出,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於1996年更名爲「凱達格蘭大道」,象徵對原住民族文化的尊重與轉型正義的重視,但部分縣市及鄉鎮市的道路名稱雖反映原住民族歷史脈絡與族羣互動,如嘉義縣番路鄉爲通往阿里山鄒族的重要通路,成爲歷史正義與族羣平等的關注焦點。

監察院稱部分名稱因文化敏感度不足,仍具歧視色彩,影響原住民族認同與文化尊嚴,監察委員鴻義章對此深表關切,並申請自動調查。他表示,道路名稱應重視族羣認同與尊重價值,「番」、「熟番」、「蠻」等詞彙使用於道路命名,恐隱含歧視或刻板印象。各地方政府在道路命名或更名過程中,應建立文化審議及族羣參與機制。

文章曝光後,引發兩派網友論戰,有民衆表示,「身爲嘉義人,我強烈建議不要多此一舉,不要把錢花在這種沒意義的事情上面!」、「其實不要想太多,反而會變成地方特色」、「蕃薯跟番茄要不要一起改,難道就能對植物有種族歧視」、「改了才能花錢」。不過也有人稱,「終於做事了」、「族羣文化這點確實需要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