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有番字具歧視色彩? 監委想調查 番路鄉長錯愕
監察院指出,「番」字詞彙帶歧視色彩,可能影響原住民族的認同與文化尊嚴。嘉義縣被點名,除阿里山鄉有鄒族原住民聚居,還有以「番」字命名的番路鄉,引發外界關注,圖爲番路鄉公所及代表會大樓。記者魯永明/翻攝
監委鴻義章對隱含歧視或刻板印象之虞的道路名詞,像是「番」、「熟番」、「蠻」等詞彙申請調查,嘉義縣番路鄉被點名,鄉長蕭博勝批監委「沒事找事」,社會族羣應多元包容;阿里山鄉鄒族鄉長高瑞芳也說,族人對地名已習慣,也沒感覺有歧視,對監委調查感到錯愕。
監察院指出,總統府前介壽路1996年更名「凱達格蘭大道」,象徵重視原住民族文化與轉型正義,但部分縣市的鄉鎮與道路名稱,雖反映原住民族歷史脈絡與族羣互動,例如嘉義縣番路鄉爲通往阿里山鄒族重要通路,但部分名稱因文化敏感度不足,仍具歧視色彩,影響原住民族認同與文化尊嚴,監委鴻義章申請自動調查。
番路鄉長蕭博勝批監委「沒事找事」,社會已走向多元包容,番路鄉與相鄰阿里山鄉鄒族互動融洽,88風災後還有鄒族遷居鄉內逐鹿社區,居民從未因地名感到歧視。「番路」地名有歷史脈絡,過去是阿里山鄒族族人往返諸羅城重要道路,地方早已接受並延續此名稱。
蕭博勝質疑,若僅因名稱含有「番」字便要改動,是否連日常閩南語如「番麥(玉米)」等,以及形容詞「三番兩次」都必須檢討?他認爲,監委此舉反而挑起不必要的族羣爭議,若真要改鄉名,牽涉層面廣大,鄉民不會同意。
阿里山鄉鄉長高瑞芳對監委調查也感錯愕,他指出,從未接獲鄉民爲番路鄉名稱表達不滿或投訴,鄒族人習慣現行名稱,並未感受到歧視,阿里山出身的監委浦忠成也未曾因此調查。
高瑞芳認爲,監察院關切雖出於善意,但若未經地方討論,反而可能造成社會誤解與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