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該不該凍卵?國人晚婚晚育 高齡產婦逾3成
國健署提醒,適齡生育最關鍵,凍卵無法提供絕對保障。本報資料照片
國人晚婚已成趨勢,衍生出晚育與生育風險,內政部113年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全國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爲31.65歲,與20年前的27.39歲相比增加4.26歲。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生育最好的年齡是25至34歲,女性35歲後,因身體機能下降,懷孕與胎兒健康風險皆顯著上升。
黃建霈指出,女性的卵巢功能及卵子品質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下降,造成不易受精或胚胎染色體出現異常的情況。尤其過了35歲之後,不孕、流產、死產、胎兒染色體異常機會較高,母體健康問題常見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也會誘發氣喘、心臟病等,可能在懷孕期間惡化。
「凍卵應該就沒事了吧?」黃建霈說,女性擔心卵巢功能或卵子品質健康大不如前,提早進行凍卵,但可能用不到而浪費,研究數據,臺灣的凍卵使用率不到10%。另外,凍卵並不是後悔藥,子宮老化也會顯著增加懷孕難度,亦會導致妊娠併發症,高齡懷孕風險仍在。
黃建霈觀察,我國35歲以上產婦佔全體三成以上,30至34歲是大宗,主要集中在32、33歲。高齡生產除了增加母嬰的妊娠風險,未曾生育或首胎生育在30歲以後者,乳癌發生機率約爲其2倍,因較晚生育的女性,一生中接觸荷爾蒙的時間較長,可能增加罹癌風險。
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林真夙表示,國人普遍婚育延後,忽略了「適齡生育」是保障母嬰健康的重要關鍵。尤其,女性卵巢功能35歲後大幅下降,增加自然懷孕難度;而男性40歲後,精子不良率及染色體異常率升高,造成精卵不易結合,且可能增加子代罹患遺傳疾病和神經發育疾病的風險。
林真夙提醒,不論男女都應重視適齡生育的重要性,把握女性25歲至35歲、男性40歲前的黃金生育年齡。凍卵無法提供絕對保障,部分女性爲了增加凍卵數量,在醫療過程中需接受多次注射排卵藥物,恐面臨「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羣」,引起卵巢腫大、噁心、腹瀉等症狀,嚴重者亦可能導致腹水、栓塞、腎功能受損。
即使未來卵子解凍順利受精形成胚胎並植入,因身體老化導致的活產率降低,以及高齡懷孕帶來的身體風險仍無法避免。依據國健署針對112年進行試管嬰兒療程之治療人次所做統計顯示,受術妻年齡36歲之懷孕率及活產率分別爲29.9%及23.4%,此後隨年齡增加而顯著下降,至44歲分別僅剩9.3%及5.6%。